首页
浏览文章: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我的进所挂职第一课--听陈高华老所长讲“家史”

发布日期:2017-06-20 原文刊于:
闫廷亮

在草长莺飞的美好时节,受甘肃省委组织部的选派,我们一行11人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挂职研修。我被分配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历史研究所,担任人事处副处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

辉煌的“家史”

两天后的一个星期二,是历史所全体人员的“返所日”,也是我正式入所工作的第一天。这一天,我还根据当日活动安排参加了历史所建所6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活动。活动邀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所原所长、著名元史研究专家陈高华先生做讲座,内容为1966年前的学部历史所。

陈高华先生自1960年夏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历史所的前身)工作直至荣退,他见证了历史所50多年风云变幻的发展历程,也把自己的一生融入到了这个坚守学术传统的群体中。能够聆听这样的报告,对于历史所年轻的一代,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刚进所的挂职人员,真是难得的接受洗礼的机缘,当时,崇敬和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报告开始前,主持人《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彭卫先生诙谐地套用一句台词说,今天请陈先生来,是 “请李奶奶说革命家史”。一句话生动地点明了讲座的主题和意义。

报告会在全所上下及慕名而来的100多名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开始。八十高龄的陈先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以不失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或考证或亲历,从“学部”一名的由来、历史所的创建、历史所的研究工作及“我是历史所实习员”四个方面,深情讲述了1966年以前历史所创建与发展的历程。

陈先生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曾是新中国成立初全国科学事业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设立的四大学部之一,说明当时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学部”实际就是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和第二所(后合并为历史所)与近代史研究所的成立,曾得到党中央的重视,凝聚了前辈学者们的辛勤奉献和智慧,奠定了后来历史学部的基本框架。郭沫若、陈垣、尹达、顾颉刚、白寿彝、侯外庐、吕振羽、翦伯赞、尚钺、向达、吴晗、翁独健、周一良、周谷城、唐兰、唐长孺、徐中舒、张政烺、杨向奎、胡厚宣、李俨、陈乐素、贺昌群、冯家昇、傅乐焕、邓拓、邓广铭、郑天挺、韩儒林等一大批享有名望的学者,齐聚历史所或被聘为该所学术委员。他们淡泊名利、潜心学术,开启了新中国历史研究的新天地。作为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历史所从建所之日起,就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历史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先后承担了《中国史稿》《中国历史地图集》《甲骨文合集》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和编纂工作,为新中国历史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史家的历史不能忘却

讲座中,陈高华先生还不失诙谐地穿插讲述了曾在学界盛传的“学术公案”。这些“学术公案”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了前辈学者们坚持学术研究理念,以及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追求真理的大师风范。

两个多小时的报告转眼间就结束了,在鲜花献给陈先生的一刹那,他凝视着会议室右墙上的那一张张学术名家的照片,流露出一丝微笑。那是他的前辈大师或同仁,更是我们后辈学人敬仰的楷模。他的眼神仿佛在告慰前辈们:“我们没有忘记你们,历史所新的一代也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所形成的学术传统定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是啊,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尤其是史家的历史。

入所挂职第一天,我有幸聆听了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报告,深受教育,收获颇多。历史所的历史与足迹使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今天这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光荣使命;学者大师们的风范,必将引导和激励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们将按照院领导所期望和要求的那样,摒弃“做客”,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习锻炼;努力奉献,学有所为,在挂职中体现价值;不断成长,以进取之心、奋斗之志,通过真挂实干、真锤实炼,持续砥砺品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实际行动演绎一段别样的精彩人生,不辜负组织的厚望和群众的期盼。

(作者系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历史研究所挂职干部)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建国内大街五号 邮编:100732 网站主页

E-mail: hbliu@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 中国古代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