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综合呈现>>新书·期刊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03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日期:2019-10-29 原文刊于:《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圆桌会议 

夏春涛 左玉河 吴  英 高希中 韩  炯:历史虚无主义解析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各种西方史学思潮的传入,随着苏联解体后西方将和平演变的目标对准中国,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悄然兴起。这种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合法性,从根本上否定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的旗号,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是明确的,那就是企图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歧路。这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同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彻底的斗争,直至将其根本清除。为了更好地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错误主张,我们约请五位从事历史理论研究的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以期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本质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畅发展清除干扰。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于  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十九世纪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他在19世纪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容和这一新的世界观的阐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源、前提和动因,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它所导致的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今天,人类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只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景或结果,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19世纪;“世界历史”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张宇龙:论王锺翰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王锺翰开始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很快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在清史、民族史等重要领域取得了新成就,开创了晚年学术研究的新境界。王锺翰笃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学术研究亦呈现鲜明的学术特色,如将清史与满族史研究融为一体,注重科学理论指导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善于从宏观和深层次方面来把握时代特征。作为民国时期新考据学阵营的重要成员,王锺翰这一学术路径的转变既具有一定代表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方面提升了新考据学者的理论素养,展现了新考据学在建国后发展的新特征;另一方面壮大了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典范。  

关键词:王锺翰;满族史;民族史;新考据学;马克思主义 

  

专题研究 

尤小立:《说儒》中“文士”、“法利赛人”之隐喻及多重意涵 

【摘要】胡适《说儒》一文除探寻儒之起源外,亦渗透着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关怀。其参照基督教创教史建构孔子为“儒教教主”时涉及的“文士”、“法利赛人”有隐喻学院派学者之意,并借此揭示出知识人、学者的追求与百姓愿望之间的差距,其目的是弥合彼此之间的鸿沟,以便在民族危机之时建立起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心。从篇尾以理性解构自己建构的“教主”形象可知,胡适在此问题上亦充满困惑。但《说儒》提出的儒家及其思想与民间社会、普通百姓疏离和沟通的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胡适;说儒;文士;法利赛人 

  

张乃和:全球史视野中的英国经济社会史研究 

【摘要】19世纪末以来,英国经济社会史研究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工业革命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社会转型何以最早发生在英国,始终是英国经济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全球史学科,同样关注工业革命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社会转型议题。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人们对英国经济社会史研究主题的理解和认识日益深化。从所谓的“英国奇迹”到“欧洲奇迹”,再到“世界奇迹”,西方的英国经济社会史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在全球史的影响下,西方的英国经济社会史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多变性特征。因此,中国的英国经济社会史学者更加迫切地需要正视全球史带来的推动。  

关键词:全球史;经济社会史;英国;经济社会转型;互动 

  

张  云:东南亚史的编撰:从区域史观到全球史观 

【摘要】东南亚作为独特的多元文明交汇的区域,其历史书写与编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认识世界史进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地区的原始文献与史料呈现多语种文献的全球性分布,作为整体区域的东南亚历史书写始于二战之后,经过乔治·赛岱斯、爱德华·霍尔等学者的努力,东南亚区域史的编撰在冷战、后殖民冲突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张力中兴起并发展起来。随后,东南亚的历史编撰出现由“区域史观”向“全球史观”的转变。东南亚区域史是多点杂糅的复杂历史,东南亚历史书写的全球转向展现的正是以区域史为根基的多样性的全球史。  

关键词:东南亚史;区域史观;全球史观 

  

乔  瑜:澳大利亚历史书写中的人与自然:以殖民农业史为中心 

【摘要】殖民农业史提供了考察澳大利亚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可靠视点。澳大利亚历史书写的演变受制于社会发展和学术风向。殖民地时期以来,殖民农业史先后被纳入帝国边疆论、民族主义叙事、殖民批判和人地互动四种主要的研究框架中。在既定框架下,农业开拓议题最初被嵌套进“征服自然”说,又在澳大利亚民族国家建构时期被纳入“利用自然”的民族主义进步书写。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和文化危机,殖民农业史成为澳大利亚历史学界反思殖民进程引发的生态破坏,恢复和重塑少数族裔生态地位的重要步骤。近来它又成为澳大利亚史学超越进步主义与殖民批判语境,反思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澳大利亚史学史;殖民农业史;生态批判;环境史;边疆论 

  

历史学家 

张文涛:论阿克顿的历史哲学 

【摘要】阿克顿认为自由是历史的一条主线,试图以自由的进步为线索构建他的历史哲学。在他看来,宗教是“自由之母”。基督教是自由思想的来源,不仅否定专制,倡导主权在民,而且是人权思想的源头。宗教自由思想是近代欧美政治革命的深层原因。不过,教会并不总是自由思想的捍卫者,反而在某些历史时刻利用权力对自由构成压制。在这种二难困境下,他诉诸良知,认为基于神圣天启的个人良知,是真正宗教的内在品质。他试图以良知来量度自由,却无法说明什么是良知的进步。阿克顿试图调和信仰与自由二者的努力并不成功,但他所提出的自由史观仍然是一项值得重视,且有待完善的历史哲学。 

关键词:阿克顿;历史哲学;自由;宗教;良知 

  

胡宇哲:从新政治史到环境政治史:塞缪尔·海斯治史路径的转变 

【摘要】塞缪尔·海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新政治史家与环境政治史家。在20世纪50—70年代,他与其他学者共同开创了美国新政治史的研究范式,扩大了政治史的研究范围与视野,并将政治史放入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70年代末,他转向了环境政治史研究,利用新政治史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开拓了在环境史中进行政治研究的新领域。他既是美国新政治史的重要开创者,也是环境政治史的奠基人。从新政治史到环境政治史,海斯的史学路径也体现着美国政治史的转变和发展。  

关键词:塞缪尔·海斯;新政治史;环境政治史 

  

综述 

徐志民: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述评 

【摘要】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多、规模大,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影响深远,因而广受学界关注。考释近代中国留日运动的兴起时间、留日学生人数及其所学学科专业、分析留日热潮的原因、考察留日学生的爱国政治运动、探讨留日学生与中国社会变革之关系等,是中日学界关于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焦点和主要内容。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存在“重清末轻民国”的倾向,以及中日学者彼此利用对方档案文献和研究成果不足、部分领域亟待细化和深入研究等缺憾。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更需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充分关注中外学界成果,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从而推进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留日学生;近代中国;政治运动;社会变革 

  

黄广连:近二十年西方十字军东征研究的新动向 

【摘要】在十字军东征期间西方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学界长期赞美十字军、贬抑穆斯林。然而,近二十年来,在全球史与记忆史的影响下,这种“对立”评价得到修正。西方学界在重新审视拉丁语史料的同时,借助阿拉伯语史料以及视觉、语言等新材料,证明穆斯林能够自觉认知欧洲的社会与文化,解构了穆斯林负面的“他者”形象,揭示了西方基督徒与穆斯林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频繁互动,由此“交流”与“适应”取代“对立”成为新的研究主题。在此过程中,学者们创造了“粗陋的宽容”这一新术语,引进文化学理论以及“文化适应”和“经济实用主义”等概念,十字军东征的研究出现新动向。它是当前西方学界反思欧洲中心论和重构十字军东征历史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十字军东征;西方基督徒;穆斯林;文化交流;文化适应 


 

理论沙龙  

陈志强:原始文献不一定可靠——以一个拜占廷专题研究为例 

【摘要】<正>历史研究需依据大量原始文献提供的史料,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原始文献的可靠性便成为研究者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当我们高度依赖原始文献时,须注意原始文献的局限性。笔者通过一项研究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并与同仁交流。在有关拜占廷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最终如何死亡的问题上,一些学者描述他在城头“英勇战死”,另一些学者嘲笑他胆小怕死,“仓惶逃亡”了,还有的学者说他走投无路,“上吊自杀”了,还有的人无法解释清楚,就说他“不知所踪”。 

  

书评 

于留振:当今欧美史学界如何研究资本主义史? 

【摘要】<正>近年来,欧美史学界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资本主义史研究重新回归历史学家的学术视野。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概念重新用于史学研究,其意图在于纠正过去几十年来被欧美史学界日益忽视和边缘化的“物质因素”,希冀在历史研究中“重新找回经济”,将经济因素带入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将资本主义置于欧美史学研究中心的学术思潮,并不是向狭隘意义上的经济史回归,而是将“资本主义”视作一个更加宏阔的概念,力图以此将资本主义历史中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维度统合起来,在一个更为宽泛的学术视野和语境中重新诠释资本主义历史,并在某种程度上整合与资本主义相关的史学分支领域。 

  

汤晓燕:一部全新法国史对法国民族性认同的挑战——帕特里克·布琼主编的《法兰西世界史》及其引发的论战 

【摘要】<正>一部全新的法国世界史帕特里克·布琼(Patrick Boucheron)曾说过:“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书写历史,而不是重复过往的叙述。”由他主编的《法兰西世界史》就是在践行他的理念。这部长达800页,由122位历史学家集体编撰而成的鸿篇巨制在2017年初甫一问世,就在法国图书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几周之内销售5万册,至2017年年中,已经售出了11万册。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达恩顿评价此书说:“它让我们看到一部无比开放的法国史,凸显出始料未及的全球化视角。 

  

康君如:侨乡女性史研究的新进展 

【摘要】 <正>国际区域间涌动的移民潮,自古以来就是重大社会问题。移民史更是中国近现代史、全球史研究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移民群体中的性别差异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相关历史现象,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议题。自中国古代始,成年男性因经商、求学、任宦等原因远赴他乡时,其家眷(父母妻儿)往往留守家中,或可说“留守”现象早已有之。但学界对跨国移民背后的留守现象关注较少,侨乡留守女性的状况、男性移民对留守女性的影响以及他们间的互动等问题基本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