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综合呈现>>新书·期刊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发布日期:2019-10-29 原文刊于:《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目  录  


 

纪念白寿彝先生诞辰110周年 

追忆白先生、感念白先生

刘家和 

学术传承的活力

瞿林东 

白寿彝先生治学的使命意识和坚韧精神

陈其泰 

略谈史学遗产与历史启蒙

晁福林 

富有使命感的史学大家

郑师渠 

为来者开道引路的史坛巨擘

杨共乐 

中国古代史学 

北宋李昌世及夫人尹氏墓志铭研究

陈朝云 

“力战而死”还是“缒城而亡”

——《明史·周遇吉传》史源问题及史事考辨

杨永康;贾亿宝 

说历史编纂学:一个中西史学文化比较的立场

向燕南 

中国近现代史学 

语文学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科学化

——以傅斯年与西学的关系为中心

张一博 

民国时期海外中国学人与域外汉籍文献资料建设

元   青 

外国史学 

密喇布及其对希瓦汗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吾斯曼江·亚库甫 

外圣内王与中古早期编年史的叙述复兴

李隆国 

人物志 

史学史在历史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乔治忠教授访谈录

邹兆辰;乔治忠 

历史文献学 

《温经楼年谱》版本及史料价值考论

李文昌 

方志学 

论宋代的镇志

王   旭 

史林偶拾 

“三十年和约”还是“三十年休战协定”?

李艳辉 

学术信息 

守正创新,仁者之心

——《史苑学步》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述要

孙中华 

史学精粹 

史学精粹

  


 

 内容摘要  

  

北宋李昌世及夫人尹氏墓志铭研究 

陈朝云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现藏于洛阳龙门博物馆的北宋李昌世及夫人尹氏墓志,详细记载了北宋中下级武官李昌世的世系、仕宦经历、姻亲交游及子嗣情况。李昌世出生于北宋武将世家,家族恩荫及先祖的功绩不仅为李昌世提供了入仕及迁转之便,也对其官职的调遣产生了重要影响;李昌世以武臣之阶出任边郡知州并担任地方将官,反映了北宋中后期崇文抑武政策下宋廷对武臣的策略性安置。李昌世以国信副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并且不辱使命,补充了宋辽交聘的重要史料。李昌世的姻亲和交游网络反映了北宋后期一般武臣家族的社会地位和交往群体。李昌世家族的发展延续贯穿于北宋始终,其家族成员的仕宦、交游、姻亲网络等情况是北宋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剧以及崇文抑武政策下一般武将群体生活状况的缩影。

关键词:北宋;李昌世夫妇墓志;武将家族;崇文抑武


 


 

“力战而死”还是“缒城而亡” 

——《明史·周遇吉传》史源问题及史事考辨 

杨永康;贾亿宝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明末山西镇总兵周遇吉死于李自成攻取山西宁武关之役。传世文献记载周遇吉之死,主要有两种说法,即南明朝廷认可的“力战而死”说和山西宁武当地传诵的“缒城而亡”说。考核史料可知,后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事实。清代官方出于树立榜样、褒扬“忠烈”的目的,在《明史·周遇吉传》中选择了前一种说法,因为“力战而死”说可以将“忠烈”形象塑造得更为完美。《明史》颁布之后,“力战而死”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对“缒城而亡”说进行了覆盖,将之排斥于宁武地方文献之外。

关键词:《明史》;周遇吉;史源


 


 

说历史编纂学: 

一个中西史学文化比较的立场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言及“历史编纂学”,人们总会联想到与之对应的英文“historiography”。一般也是如此对应翻译。但这种以主要意谓“史学”或“史学史”的“historiography”,去界定和理解中国语境下历史“编纂”之学存在很大问题。语义分析表明,中文“编纂”所指的是单纯的文本编织组织,而没有“historiography”的意指。中文所谓“编纂”,是对国家职掌管理、整理档案文献职能的史官组织历史文本行为的描述。这种“编纂”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传统史学文本的以连缀组织已有文献为主的生产方式,而史官的官僚性,也决定了文本组织的立场和视角的国家性,决定了反映内容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决定了其对于政治实体的治乱兴衰,以及为容纳多重内容而追求的文本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此不同的西方史学,由于相当长的时期属于个人行为,没有被纳入到国家的职能之中,所专注的焦点多局限于个人或亲历或传闻的诸如战争等重大事件,关注的是人性的善与恶,导致在组织文本时,不太考虑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更注意表现事件的线性过程和事件的情节。因而,在西方史学中,与历史(history)一起组合使用来表示文本历史的,一般采用narrative或writing,如history narrative,或history writing等。“编纂”一词的分析,或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中西史学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historiography;编纂;中西史学差异


 


 

语文学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科学化 

——以傅斯年与西学的关系为中心 

张一博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摘   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语文学被人文主义者视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19世纪语文学随着学科专业化成为专门学科,并在德意志地区成为显学。20世纪初傅斯年留德期间曾受到语文学熏陶。在他看来,语文学在形式上与传统考据学相似,但却比考据学更科学。傅斯年回国后,将语文学用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将其以科学的面貌呈现给世人。本文通过梳理语文学在德国的发展,揭示德国语文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影响了傅斯年的历史研究,并探讨在科学主义盛行的中国,傅斯年将“科学”视为话语以此推动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傅斯年;语文学;《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科学主义


 


 

民国时期海外中国学人与 

域外汉籍文献资料建设 

元   青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民国时期,负笈海外的一批中国学人尽己所能助力域外汉籍文献建设,为域外诸多知名图书馆扩大中文馆藏规模与品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他们通过对域外汉籍文献的梳理分类、撰写提要、编纂目录、揭示文献的分布与价值、制定实施汉籍分类法,极大地改变了域外汉籍文献的存在状态,提高了这些文献的利用效率,使域外汉籍文献建设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民国时期;海外中国学人;汉籍文献;扩大馆藏;整理编目


 


 

密喇布及其对希瓦汗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吾斯曼江·亚库甫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摘   要:“密喇布”是中古时期中亚地区广泛使用的官职,主要负责农业灌溉系统的管理。在希瓦汗国,部分“密喇布”除了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从事修史活动,为希瓦汗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亚希瓦汗国“密喇布”修史活动为研究对象,论述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文章认为“密喇布”并不是专职从事修史活动,但有些“密喇布”奉命撰写一些历史著作。他们的修史活动成为了希瓦汗国史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密喇布”所写史学著作所用“十二生肖纪年”等史学因素,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亚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密喇布;希瓦汗国;史学


 


 

外圣内王与中古早期编年史的叙述复兴 

李隆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摘   要:与基督教早期编年史相比较,中古早期编年史有继承也有创新。在前者以计时为主的文体特性之外,拉丁语西部和东部希腊语地区的中古早期历史学家们都逐渐利用基督教编年史来记载帝王的功业。以《法兰克王国编年史》为例。这部编年史通过采纳严格的基督纪年年代,并以复活节和圣诞节两大宗教节日作为每年叙事的起始文句,从而创造了一种神圣的文体形式。在此框架之内,作者通过记载加洛林君王所做的符合基督教政治道德理想的事件,刻画了理想化的加洛林基督教君王形象。因此,一种外圣内王式的基督教编年史于是形成。

关键词:编年史;《法兰克王国编年史》;《弗里德伽编年史及其续编》


 


 

《温经楼年谱》版本及史料价值考论 

李文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温经楼年谱》是乾嘉时期圣裔学者孔广林自撰年谱,现存著者原稿本,以及后人抄本一部,都曾在民国时期辗转归孔德学校,而最终入藏首都图书馆。谱主孔广林,不惟是乾嘉时期山东礼学的代表,更开清代郑玄著作辑佚之先河。《温经楼年谱》记载广林一生读书、应试、交游、治经诸事,是系统研究其生平学行的第一手史料。此外,该谱对孔氏家族家学传承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有直接反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温经楼年谱》;孔广林;版本;史料价值


 


 

论宋代的镇志 

王   旭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宋代的镇志,除今存绍定《澉水志》外,可考者还有《乌青记》《乌青拾遗》和《青龙志》,《青龙杂志》为游览笔记,并非镇志。以绍定《澉水志》为中心,可总结出宋代镇志编纂的三个特点:官民合作;模仿州郡县方志体例;掺杂了较多作者的主观意图。宋代镇志的出现,除了江南地区市镇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文化素质高的地方士人较多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外,还可以从皇权下县、市镇认同及市镇大姓家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宋代的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镇志;绍定《澉水志》;皇权下县;地方认同;市镇大姓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