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浏览文章: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河南淇县杨晋庄发现西周卫国墓群

发布日期:2017-08-31 原文刊于:图书馆
图书馆

 

杨晋庄墓地位于河南省淇县高村镇杨晋庄行政村晋庄自然村村西地,南距淇县县城约16.1 千米,东距鹤壁市城区6.4 千米。地处淇河南岸二级台地,海拔122 米,南依浮山,东北与著名的辛村卫国贵族墓地隔河相望,两地直线距离约1.3公里。淇河两岸遗址分布密集,古墓葬星罗棋布,近年来此地盗墓之风盛行,文物安全形势十分严峻。2016 3月至10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淇县文物旅游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考古勘探,该墓地东西宽190 米,南北长150 米,面积约3 万平方米。一条东西向小路与民主渠将墓地分为南北两部分,本次发掘位于墓地北半部,已发掘面积5000 平方米,共清理西周时期中小型墓224 座、马坑5 座、房址1 座,出土各类随葬品近400 件。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一般长2 米,宽1米,多为一棺或无棺,少数为一棺一椁。可辨有3 座墓葬为俯身葬,其余均为仰身直肢。头向朝北、朝西各一百多座,朝东与朝南数量很少。十余座墓葬设腰坑,内有殉狗。按照墓圹大小的不同,可分为三类。A 类:长0.61.9米,宽0.40.7 米,深0.5 米左右,多无随葬品;B 类:长2~2.4 米,宽0.81.3 米,深0.61.5 米,随葬陶鬲、陶罐,另有铜戈、铜泡;C 类:长2.4 米~3.8 米,宽1.32.4 米,深1.53 米,多遭盗掘,劫余有铜车马器、海贝、蚌鱼及残陶片。以B 类为代表的墓葬为杨晋庄墓地的主体人群,占整个墓葬数量的50%多。

M1 为整个墓地最大的一座,东西长3.8 米,南北宽2.4 米,深3.8 米,可惜被盗掘一空。一座殉车墓M17,方向95°,长3、宽2 米,深4.2 米。有2 个盗洞,车舆、车辕已破坏,仅有车轭、车衡、两轮保存较好。两轮上端距离墓口深0.3 米,紧贴西部的南北两壁,车衡南北横置于墓室东壁下,两车轭组成一套装配于车衡上。被盗严重,整车葬或拆车葬无法得知。马坑5 座,口部一般长2.43 米,宽2 米左右,深浅不一。除MK4 4 匹马外,其余均为2马。马骨摆放较为规整,应为死后埋葬,无车马器;MK4出土1 枚铜镞。初步判断,部分马坑与已发掘的墓葬存在对应关系。

随葬品可分为陶器与铜器两大类。陶器近200 余件,以鬲、罐为大宗,另有少许陶瓿、陶纺轮。陶鬲多为夹砂灰陶,饰绳纹,部分可见明显烟炱。陶鬲既有盘口矮足的商式鬲,也有卷沿瘪裆的周式鬲,还有一定数量的仿铜陶鬲、斝形鬲。陶器组合可分为三类:鬲罐、单鬲、单罐,未见陶簋、陶豆等商周时期豫北地区流行的器物。一般认为,鬲罐组合在商末周初是周人典型的器物组合特征,在关中甚为流行。带鋬鬲,高领、平裆、尖足,一侧带短鋬,整体形态与斝相似,亦可称为斝形鬲,是豫北冀南当地土著文化特有之器物。

整个墓地被盗严重,仅有一件铜鼎,为西周早期典型器;其余均为兵器与车马器,尤以戈、盾昜出土最多,车軎、当卢、泡形带扣车马器较少。墓地流行毁兵葬,铜戈、铜戟均不同程度遭到人为破坏,绝大多数已经断裂,一分为二、三,完整器身也被折弯甚剧。凡随葬铜戈的墓葬,罕见陶罐,这种现象可能与墓主生前性别或者职业有一定关系。另外有海贝、玉器若干,并有少量漆器、铜鱼。

经初步整理认为:根据随葬器物特征,墓地的使用年代最早为西周早期偏早,一直延续到西周中期,所出器物多与淇河北岸的辛村墓地相同;该墓地墓葬形制普遍较小,墓主以中下层平民为主,墓葬无打破关系,应该是经过严格规划的一处“邦墓地”;墓葬大小有别,随葬品也有差异,或有马坑,墓地内部也存在等级差异;墓葬头向、腰坑等相关葬俗,揭示了该墓地族群的多元性,但从陶器的鬲罐组合来看,应当是以周人为主体的墓地。

近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淇河北岸的辛村墓地及其周边区域进行的考古调查与试掘表明,辛村墓地仅仅是西周卫国贵族墓区,在其外围,尤其是淇河沿岸,分布着大量的西周时期卫国中小型墓葬。此次发掘的杨晋庄墓地是辛村贵族墓区外围的中小型墓分布区之一,主要是以周人中下阶层为主体的普通墓区。

此次杨晋庄西周卫国墓地的发掘,是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 年对辛村墓地考古发掘之后,围绕该墓地周围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也是近年来西周考古在墓葬方面的重要收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受传统殷商陶器影响,豫北地区的商末周初陶器,其时代多有争议,而此次发现的杨晋庄西周墓地,国别明确、时代清楚,部分陶器极富有时代和地域特征,如卷沿瘪裆鬲,对照同出陶器,有助于廓清其时代问题。该墓地的发掘为今后开展以辛村墓地为核心的淇河两岸西周遗址的调查与发掘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墓葬时代最早可至西周早期偏早,对于学界探讨“武王伐纣”之后,西周王朝在殷商故地的社会政治格局,以及“朝歌故城”“卫国故城”诸问题也提供了思路。

 

原文来源:《中国文物报》2017630日第8

    者:韩朝会 高振龙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建国内大街五号 邮编:100732 网站主页

E-mail: hbliu@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 中国古代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