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唐后期的比部及审计

发布日期:2019-07-02 原文刊于:《中国审计报》2002年7月31日第6版
李锦绣

唐后期作为尚书省二十四曹之一的比部仍存在,但其审计职掌与唐前期却迥然不同了。

比部的变革并不始于安史乱后。咸亨四年(673年),东都留守御史杨再思“兼敕勾大使”(《唐代墓志汇编》咸亨096董仁墓志),此后,武则天统治的圣历初(689年),宰相武攸宁置勾使(《新唐书》卷二〇六外戚传),神龙元年(705年)颁下的《中宗即位赦》中概括审计现状说“勾勘罕从比部”(《唐大诏令集》卷二),表明比部的审计职能大大削弱了。在唐代历史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一度制度完善的比部呈现不适应性。

安史乱爆发后,国家经济、财政、政治陷于混乱、瘫痪境地,为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朝廷设置了新的使职,时人概括当时的财政体制为:“军国之用,仰给于度支、转运二使,四方征镇,又自给于节度、都团练使。赋敛之司数四,而莫相统摄,于是纲目大坏,朝廷不能覆诸使,诸使不能覆诸州”(《旧唐书》卷一一八杨炎传)。这种混乱情形持续了近三十年。唐后期比部在若有若无之间,时而被强调、重整,时而被忽略、废止,其审计效果也令人怀疑。

史籍中记载的唐后期任比部郎中员外郎者十余人,但真正从事审计的极为罕见,其实际职务与审计毫不相关。唐后期使职差遣盛行,诸司郎中员外郎所任的差遣包括出使、判南曹(掌官员的选授档案等)、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史馆修撰(作为专职编修国史人员)、判三司(充当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使下的判官)等,而后期的比部郎官极其活跃地参加了这些差遣。

但唐后期的比部也并非完全没有职务。中央恢复比部审计的努力始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其年六月十五日敕文规定,“诸州府请委当道观察判官一人,每年专按覆讫,准限〖申〗比部”,希望比部能对诸道州府财政收支帐目进行勾检,但“诸州多有不到”(《唐会要》卷五九比部员外郎),各地并不执行中央命令。建中元年,杨炎以行两税法为契机,试图恢复旧有财政机构,比部职能再次恢复,建中元年正月五日行两税法的赦文(《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中要求,各地两税的征收数量、征税时间、两税钱物在地方和中央的分配情况,均上报比部,比部可据此进行检查、审计。杨炎的机构改革有行有废,但比部审计诸州两税收支的制度部分保留下来。《唐会要》卷五九比部员外郎条记载了其后比部的职掌变化,从贞元八年(792年)闰十二月尚书右丞卢迈奏、长庆元年(821年)六月比部奏、太和四年(830年)九月比部奏,均可看到,比部一直强调对诸州府留州两税支用的审计。唐后期国家财政分为多部分,比部能够审计的,只是地方的留州部分,较之前期的内外收支无所不总,权限的缩小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再加上唐后期中央集权日渐衰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向比部申报年终勾帐的州越来越少,同时,比部无力干预地方支用,对诸州的审计只能流于形式。这样,比部的职掌大幅减少,比部郎官也越来越轻闲,被称为“散位”(《旧唐书》卷一三七崔元翰传),其出使、被差遣、兼掌其他职务,也就不足为怪了。

唐后期比部不再拥有全国财政审计职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与比部审计相配合的财务会计部门户部四曹无法正常运作,金、仓部名存实亡,比部审计的基础已不存在,自然受其波动影响,职权衰落。

其次,唐前期比部审计是以中央集权制下的一元财政为背景的,即均在户部四曹一体化领导下,无独立于其外的财政。唐后期作为国计中心的度支对盐铁转运使、户部使下的收支无统辖权;地方的道、州收支,也不能控制;由宦官司掌的内库,更是外朝的禁区,国家财政一分为六,三司、地方、内库各自收支独立,中央尚无权干涉,更何况隶属于刑部下的比部。比部权限的缩小是唐后期中央集权削弱、财政多元化的直接结果。

再次,唐后期比部的变化不是孤立的,它与整个官制演变紧密相联。在官制变动的大潮流中,尚书省首当其冲,二十四曹职权普遍被剥夺、分割与转移,比部也不能例外。但尚书省的重要职务,如选举、南曹、财政等,或上升为使职,或以差遣的方式保存下来,比部的审计没有形成差遣或使职,是因为,在比部之外,存在着大量的审计官员,新的审计机构正在萌芽及形成,国家审计逐渐脱离了比部发展的轨道。

与唐后期的财政状况相配合,财务审计、勾检体制也是多元化的,但以三司内部为主。随着三司使的发展完善,使职内部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互相结合的勾检、审计体系,其中,三司使及副使为司内审计的总领导;判官、巡官兼掌勾检,职务各有侧重;使下留后、巡院、监官负责各地财务收支审核、勾检;三司使下、留后、巡院普设多种胥吏,以审查、勘会为职务,执行财务出纳、收支帐历等各种的审计,上下相辖,层层控制,审核方法复杂而审查内容全面。

唐后期的审计特点为会计审计结合,横向勾稽与纵向出使监察结合,审计监察结合。三司使下官员严格实施财务勾稽,更为重要的是数以千计的各色胥吏成为审计职务的主要执行者。这些机构和官员的审计职能并不完善,但其形成与发展为五代、宋代新时期审计机构的出现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