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专门史>>历史地理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直隸沿海各州縣入海水道及沙磧遠近陸路險易圖說》考釋

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
孙靖国

內容提要:本文描述了《直隸沿海各州縣入海水道及沙磧遠近陸路險易圖說》的形制與繪製內容,並對其督繪者周馥的生平和相關治績進行了爬梳。在此基礎上,考釋出此圖係繪製於光緒年間,周馥輔助直隸總督李鴻章治理直隸河道與建設北洋國防時期,爲說明直隸水道和國防形勢而繪製,此圖作爲清代洋務運動時期的圖像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關鍵字:直隸  沿海  水道  周馥 輿圖

 

一、輿圖的形制與內容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藏有一幅地圖,編號爲:史580 073,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二月上瀚彩繪。地圖繪在一張縱107.7釐米,橫141.1釐米的紙張上,摺疊保存,摺封處用綠色緞面裝裱,中貼豎立的紅色貼籖,上書圖題:“直隸沿海各州縣入海水道及沙磧遠近陸路險易圖說”;該圖上北下南,方位標於圖緣。圖上畫有方格,“見方十里”,屬於使用計里畫方法繪製的輿圖。

該圖繪製範圍北起山海關—玉田縣—三河縣一線,南至與山東海豐縣(治今無棣)交界處和河間府獻縣、交河縣界,西及京師南苑(圖中作“南園”)—永清縣—文安縣一線,東到大海,實際上相當於永平府和遵化直隸州的南部、順天府的東南部、河間府的東北部和天津府大部,描繪了這一地域範圍內的山川、港汊、礁沙、城鎮、村落、關隘、橋樑、哨卡、行宮、塘汛等地物,用藍色方框表現府、州、縣城,框內填以地名,南苑則繪成誇張的大小,並繪出東邊三座與北邊靠東一座城門,在其側標注城門名稱。圖中標示出了臨榆、撫寧、昌黎、盧龍、樂亭、灤州、豐潤、玉田、寶坻、香河、三河、通州、武清、天津、東安、永清、文安、靜海、青縣、滄州、鹽山等州縣與天津府,其中灤州城輪廓繪爲八邊形,豐潤縣城畫出西關,以示突出。普通村鎮和聚落繪成藍色圓圈,一些較重要的軍事據點處在藍色圓圈旁邊繪以紅色旗幟符號,並標注駐守軍隊建置如:“畢家園,澗河把總駐此”,“黑沿子千總”。河流用內填以淺綠色的雙曲線表示,用紅色虛線標示道路。

此圖的重點在於表現直隸省海防情勢,故對河流、沙磧、河口形勢繪製甚詳,河道繪製非常細密,天津一帶沿海地區河流下游的曲流亦清晰繪出。在河流入海口處多墨書河口寬深、沙磧寬狹,能否通舟船等情況,如在山海關處標注“礁石,二里外可停輪船”;在洋河口處標注“洋河口寬三十餘丈,深八九尺,口外四五里可停輪船”;在蓮峰山處標注“蓮峰山俗名奶奶山,即戴家河口,寬二十餘丈,深五六尺”;在蒲河營處標注“蒲河口寬二十餘丈,深七、八尺,口外十餘里可停輪船”;在唐家河處標注:“攔江沙三道接連至祁口不斷”;在澗河口處標注:“澗河口即陡河口,寬數丈,深四五尺”;在北塘海口外的堆沙處標注:“北塘海口寬七十丈,攬港沙距礮台三十餘里,漲潮,水深一丈五六尺,落潮四五尺”,等等。在一些河流,如捷地減河、石碑河等處標注:“無水”。

駐軍信息亦是此圖表現的重點,圖中在一些重要的駐軍地點處貼以紅籖,上書駐軍將領與部隊建制等內容,如:“南岸大沽協羅榮光統大沽練軍六營,開花砲一營、水雷營一營”;“大名總兵徐道奎統練軍三營,葛沽守備張曙德帶練軍中營一營”;“湖南提督周盛傳統盛軍馬隊五營二哨、步營十一營二哨,記名提督周盛波統盛新軍步營十軍”;“記名總兵李得成統樂字三營”;“署廣西提督唐仁廉統練軍四營、仁字二營、水雷營一營”;“記名總兵徐邦道統楚軍馬隊二營、拱衛步隊二營”;“正定總兵葉志超統正定練軍馬隊二營、步隊二營二哨、水雷營一營。廣東水師提督曹克忠統津勝六營”;“直隸州戴宗騫統綏軍六營”;“記名總兵黃金志統練軍六營、護衛一營,儘先都司王得勝帶親兵前營一營,儘先副將鄭崇義帶水師一營”,等等。

地圖右緣中部有大段圖說,茲錄於下(圖說中雙行小註此處用括號括出)

圖括直隸海岸,北起山海關,南訖山東海豐之狼坨子,迤邐長七百里,經臨榆、撫寗、昌黎、樂亭、灤州、豐潤、寗河、天津、滄州、鹽山十州縣地方,輪舟入內河之口二:曰北塘,曰大沽;民船入內河之口五:曰洋河口、蒲河口、甜水溝(即今灤水入海之道),併北塘、大沽爲五;又有民船可泊而不可入者六口:曰狼窩口、老米溝、臭水溝、清河口、大莊河口、祁口(內狼窩、老米、臭水三口皆灤水舊道,今成斷港),其餘石河、湯河、戴家河、澗河則皆小港,不舟楫,此入海諸水大略也。沿海七百里傍岸多沙磧,潮漲則没,潮退則見,寬者有六七十里。惟山海關至洋河口百里間沙少水深,輪舟可近岸停泊,距岸只二三里,其洋河口迤南至清河口百五十里間,輪舟距岸約十里內外,清河口至北塘二百五十里間,輪舟距岸有三四十里者,有六十里者,大沽迤南至狼坨子二百里,近岸一片淺灘,輪舟距岸亦二三十里不等,此沿海沙磧遠近大略也。至近海陸行大道,北起昌黎碣石,南抵山東海豐六百里,原隰平衍,中間只有南運河、天津海河、薊運河、灤河四水不能徒涉。夏秋大雨時,行濱海數十里,一望沮洳,不可謂非阨塞之險。若碣石山迤北,層巒迭巘,是爲山海關入京師之貢道。而所經永平一路,山徑迫狹,溪澗瀠洄,其極險處,車不方軌,即古盧龍塞地,昔人所藉以限中外者,此陸路險易大略也。方今防海綦嚴,增兵築壘,考察地勢,以畿輔東南爲重,故此圖專詳東南二方。凡各水入海之寬深,傍岸沙磧之寬狹,州縣之分界,道里之通塞,俱一一摹繪靡遺,惟村落太多,限於篇幅,不能備載,僅誌三四分之一,取於辨方向,識遠近也。水陸兩途多係舟車所歷,參考舊圖,略加釐定,粗成此本,或可爲行軍之一助云。光緒十一年二月上瀚,直隸津海關道周馥識。

 

二、輿圖督繪者及其生平[1]

 

圖說文末署名爲“光緒十一年二月上瀚,直隸津海關道周馥識”。周馥,字玉山,號蘭溪,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生於安徽池州府建德縣(治今東至縣東北)。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因寫得一筆好字,獲得李鴻章欣賞,進入其幕府辦理文牘。次年,李鴻章就任江蘇巡撫,移駐上海,編練淮軍,與太平軍作戰。太平天國失敗後,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署兩江總督,後受命爲欽差大臣,主持平定捻軍戰事,周馥一直跟隨李氏,爲其贊畫,並受命辦理整修南京城牆等善後工作,因功奏保爲知縣補用、直隸州知州,留於江蘇補用。同治六年,李鴻章創辦金陵機器製造局,周氏從事襄辦工作,其才幹得以施展,受到當時地方大員如李鴻章、馬新貽、丁汝昌等人的重視,李鴻章稱許他“才識宏遠,沈毅有爲,能勝艱巨”,“籌辦軍務、洋務、海防,力顧大局,勞怨不辭”[2]。同治十年,李鴻章由湖廣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奏保周馥以道員銜留直補用,先後任直隸按察使,並署理天津兵備道、天津海關道、永定河道等職,受命修建天津新城,並治理直隸、山東等地河道,其於同治十二年撰成的《代李文忠公擬籌議黃運兩河摺》,主張黃河下游河道應保持現狀,影響頗廣,“令中外翕然無異詞”。從光緒元年開始,周馥襄助李鴻章創立海軍、建設軍港、修築鐵路、製造機器、架設電報線路、創辦軍事院校等洋務新政,並促成中國與朝鮮通商事務。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周馥奉命赴各海口編民船,設立團練,以加強海防。“鴻章之督畿輔也,先後垂三十年,創立海軍,自東三省、山東諸要塞皆屬焉。用西法製造械器,輪電路礦,萬端並舉,尤加意海陸軍學校。北洋新政,稱盛一時,馥贊畫爲多”。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周馥擔任前敵營務處,“跋涉安東、遼陽、摩天嶺之間,調護諸將,收集散亡,糧以不匱”。光緒二十四年,山東黃河決口,隨李鴻章治理山東黃河水患。二十五年,任四川布政使,次年转任直隸布政使,協助李鴻章與八國聯軍議和。二十七年,李鴻章去世後,周馥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處理善後事宜。次年升任山東巡撫。當時,雖然《辛丑條約》已經簽訂,但外國依然佔據天津和津榆鐵路,並設立“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進行殖民統治。臨行前,周馥受朝廷詔旨與各國交涉,最終獲得圓滿解決。在山東巡撫任上,周馥制定堵合黃河決口方案,並考察沿海商務、東益鐵路公司、礦產等事務,創辦各級新式學堂,設立工藝局、農桑會,自闢濟南、周村、濰縣爲通商口岸,編練新軍和巡警。三十年,周馥署理兩江總督。三十二年,調任兩廣總督。次年,辭職回鄉民國十年(1921年)病逝,清廢帝溥儀予諡號“愨慎”[3]

 

三、輿圖繪製的相關歷史背景

 

在周馥的地方政績中,與此圖相關的,主要有兩項:一爲治理直隸河道,一爲輔助李鴻章籌建直隸軍備、建設海防下文分別討論:

 

1.周馥對直隸河道的治理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周馥在其幕府,開始參與並主持直隸治水工程。該年夏秋之際,直隸境內因陰雨數月不止,導致河水暴漲,沖潰堤壩,僅永定河就漫決三十餘處,造成數百年罕見的重大水災。李鴻章派遣周馥襄助治水,周馥對永定河流域進行了實地考察,提出拓寬河道,使永定河改道向東的治理主張,因工程浩大,未受採納。又建議先選擇永定河險要地段,修築石堤,亦因政府財政緊張而未獲實施。十三年,他受命整治由天津入海的金鐘河、北運河筐兒港和通州潮白河。由於周馥在治河方面的業績,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他受命署永定河道,主持治理永定河河務。永定河是直隸境內重要河流,因上游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高,又稱“渾河”、“小黃河”,進入華北平原後因泥沙淤積,導致河道變徙無常,對京師也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初,天津頻患水,馥迭治津沽入海金鐘河、北運筐港減河及通州潮白河,設文武汛官資防守。並言天津爲九河故道,不洩則水患莫瘳,請就上游闢減河而開屯田,南運下游分水勢。部議格不行。後提督周盛傳開興濟減河,屯田小站,實本馥議”[4],天津小站也由此成了聞名遐邇的稻米之鄉。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周馥在永定河北岸添建石堤;二十年,又修建了盧溝橋減水石壩,成功地降低了永定河水患的危害。在直隸任職期間,周馥對滹沱河、大清河等河流亦都進行過整治,對於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做出了相當貢獻[5]

此圖繪製於光緒十一年,距離周馥最初受命整治直隸河道已有十四年,經過對永定河、金鐘河、北運河、潮白河、滹沱河等河流的調查與治理,他對直隸境內的河流已經相當瞭解,故此圖中對“凡各水入海之寬深,傍岸沙磧之寬狹,州縣之分界,道里之通塞,俱一一摹繪靡遺”。

 

2.周馥在整飭直隸國防中的政績

 

在《直隸沿海各州縣入海水道及沙磧遠近陸路險易圖說》中,對直隸各地的軍事駐防和海口、海岸以及海中沙洲形勢都進行了詳細的注記,可見直隸國防亦爲此圖的表現重點之一。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中,清朝實權人物親眼目睹了西方近代軍事技術和裝備的巨大威力,對西方“船堅炮利”的印象非常深刻,抱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和目的,在全國開展了洋務運動。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主持建設北方國防新政,作爲其親信幕僚,周馥“自同治、光緒間即在天津佐李文忠公籌辦海防洋務,中西各要政無不兼綜”[6],在整飭直隸國防建設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光緒八年(公元1881年),周馥兼任北洋行營翼長職務,“前任視翼長若兼銜,無所事事”,周馥“以從淮軍久,與諸將士浹恰,凡營務、海防皆時爲商助,使上意下宣,下情上達”[7],所以哪怕是在光緒十四年任直隸按察使之後,李鴻章仍命其兼理北洋水陸營務。

周馥非常重視建設近代海防,他指出:“國家治安之道,尤以海防爲重。當今沿海數千里,洋舶駢集,爲千古以來創局,已不能閉關自治”[8]。在周馥參與北洋海軍建設的工作中,貢獻最大的是督辦旅順海軍基地,他的才幹和貢獻得到了李鴻章的高度評價:“工程極爲艱巨,需費繁多,必須幾經歷練,結實可靠之人方能承辦。中國無此良匠,各國洋將欲攬工作者甚多,非開價過昂,即不肯保固。嗣經水陸營務處臬司周馥等多方物色,適有善辦船塢之洋師法人德威尼,經其本國製造工會選派來津,與之討論多次,所開做法條理周詳,價值亦較核實”[9]。“北洋創辦海軍,於奉省金州之旅順口建造船塢,雇募洋員承辦,爲水師兵艦修理之所。工程極其重要,必須明練大員往來監督,庶可定期藏辦”,周馥“辦軍務、洋務、海防,力顧大局,勞怨不辭,並熟悉沿海情形,堪資倚任”[10]

在《直隸沿海各州縣入海水道及沙磧遠近陸路險易圖說》中,周馥指出:“方今防海綦嚴,增兵築壘,考察地勢,以畿輔東南爲重,故此圖專詳東南二方這正是此圖省略了直隸西北半部的原因。而正是因爲周馥職責所在,所以圖中對“凡各水入海之寬深,傍岸沙磧之寬狹,州縣之分界,道里之通塞,俱一一摹繪靡遺”,也點出了此圖的繪製目的“或可爲行軍之一助云”。而圖說中“水陸兩途多係舟車所歷”,體現了周馥親力親爲、重視實地調查的工作作風。

另外,在圖中許多軍事據點處標注了“練軍”的建制,按清代的經制之師本爲八旗與綠營,鎮守全國各地軍事重鎮,是受朝廷直接控制的軍事力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旗與綠營逐漸腐化,戰鬥力衰落,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後,地方團練武裝湘軍、楚軍、淮軍等成爲清政府倚靠的力量。但這幾支軍隊都存在“兵爲將有”的問題,爲保證朝廷對軍隊的控制,收到強幹弱枝的效果,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除大力裁撤各地勇營外,清政府開始在綠營中挑選士兵,仿照湘軍、淮軍營制編練練軍。“練軍始自咸豐間,以勇營日多,屢令統兵大臣以勇補兵額,而以餘勇備緩急,尚無別練之師。至同治元年,始令各疆吏以練勇人數口糧,悉數報部稽核。是年於天津創練洋槍隊。二年,以直隸額兵酌改練軍。四年,兵部、戶部諸臣會議選練直隸六軍,始定練軍之名。各省練軍乃踵行之。練軍雖在額設制兵內選擇,而營哨餉章,悉凖湘、淮軍制,與防軍同。其綠營制兵,分佈列郡汛地,練軍則屯聚於通都重鎮,簡器械,勤訓練,以散爲整,重在屯防要地,其用亦與防軍同,故練軍亦防軍也”[11]

直隸練軍創建於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由時任直隸總督劉長佑提出用勇營制度改造直隸綠營,編練勇營七軍,拱衛京師。七年,曾國藩繼任直隸總督,期間繼續大力建設練軍,他將勇營的部份建軍原則、營制和糧餉制度用在練軍上,亦提倡採用部份新式火器。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後,沿用了曾國藩的規制與原則,不斷擴充直隸練軍的規模,將練軍的武器更新爲新式洋槍,並從淮軍中抽出通曉洋槍技藝的兵派往練軍中充當教習,每營五名。光緒十年(1884年)前後,李鴻章將直隸海防練軍的武器一律更換爲德國克鹿卜新式後膛槍炮,這在當時的中國已是最先進的武器裝備。經過前後三位封疆大吏的建設,直隸練軍發展起來,各省亦紛紛效仿建設練軍。這種從世代承襲的綠營中抽調士兵,由中央控制,並用新式武器裝備的軍隊,是中國軍事近代化歷程中的重要一環,爲加強國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2]

在《直隸沿海各州縣入海水道及沙磧遠近陸路險易圖說》中,多處標注了練軍的信息,可見到了此圖繪製的光緒十一年,直隸練軍已頗成規模。而在圖上,練軍與綠營呈現不同的地域格局,後者駐守傳統的各鎮,而練軍則防守一些重要的據點,與《清史稿》等史籍記載相同。而此圖中練軍所駐守各地亦明確標出,其史料價值可見一斑。

 

(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2006年度重大项目“中国古地图的调查、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06JJD770002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明清沿海地圖研究”(項目批准號:12CZS075)的研究成果之一

 

(原刊《文津学志》第六辑,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


[1] 周馥當時任道員之職,且輔助李鴻章處理直隸兼北洋事務,自不大可能親自繪製此圖,但圖中亦無標注繪製者姓名,又此圖既然是官繪本,應體現主持者的意圖和理念,所以本文稱輿圖的責任人爲“督繪者”。

[2]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59

[3] 周馥《周愨慎公全集·年譜》,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秋浦周氏校刊。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449《周馥傳》,中華書局,1977年,12535-12536頁。汪志國《周馥與晚清社會》,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

[4] 《清史稿》卷449《周馥傳》,第12535頁。

[5] 《清史稿》卷449《周馥傳》,第12535-12536頁。

[6] 《周愨慎公全集·治水述要》序。

[7] 《周愨慎公全集·年譜》。

[8] 《周愨慎公全集·奏稿》卷5

[9]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50

[10]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59

[11] 《清史稿》卷132《兵志三:防軍、陸軍》,第3930頁。

[12] 滿紅《清季直隸練軍述論》,《河北學刊》1990年第3期,第100-105頁。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