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本所新闻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古代史所本年度立项四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发布日期:2021-09-30 原文刊于:

课题名称:中古佛教造像碑铭整理与研究(陈志远主持) 

课题简介:

本课题以中古佛教造像碑铭为研究对象。中古是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造像碑铭,包括刻录于各类材质上的记录佛教造像活动的题记。少量的造寺、造桥,以及佛道混合造像碑,也在研究范围之内。但不包括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塔铭、墓志和抄录佛教经典文本的刻经、经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早期踏查行记的再发现,大型录文集体例检讨,造像碑铭的社会史研究,造像碑铭的文体学与宗教史研究等。 

个人简介

陈志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到日本京都大学、台湾法鼓佛教学院短期访学。主要从事六朝佛教史,中古佛教文献,儒佛交涉的研究。出版专著《六朝佛教史研究论集》《慢读漫笔》,并在《文史哲》《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课题名称:明清科举社会落第士人出路研究(贺晓燕主持)

课题简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多年来随着对这一领域不断深入的探究,目前学界就制度本身的研究已经非常完善。然而,对于今天的史学研究者来说,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动态地看待和理解科举制度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呢?这需要我们不仅仅关注制度本身,更要透过制度看制度背后的东西,考察当时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制度和时代背景之下的读书人,他们除了取科第致富贵,步入仕途这一种出路之外,还有什么样的人生出路?由此反思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近代乃至当代社会产生的影响,试图丰富和完善科举制度的研究领域、加深科举制度的影响力。这将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个人简介:

贺晓燕,女,汉族,祖籍陕西榆林,中共党员。现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史、科举制度史、社会史研究。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有《清代童生试中的审音制度》《试论清代童蒙教育中女性的作用》《清代宁夏武鼎甲考略》等。

 

课题名称:出土律令与秦代官吏管理制度研究

课题简介:

秦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官吏制度是秦代政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课题主要以秦简牍所见有关官吏的管理法规为研究对象,结合传世文献以及里耶秦简等地方行政文书,对秦代官吏的选任、仕进、考核、奖惩、罚罪、监察等作全面探讨。一方面,尽可能准确地对简文所见秦代官吏管理的律令条文进行合理解读;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试图形成关于秦代官制的一些新认识。

 

个人简介:

齐继伟,201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秦汉史、简牍学研究。近5年内在《中国史研究》《档案学研究》《敦煌研究》《古汉语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秦汉史、简牍学相关论文十余篇。博士期间,曾参与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校读,在秦汉史、简牍学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学术积累。

 

课题名称: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蒙古开国史新诠

课题简介

本课题围绕着族群历史记忆与书写的研究,近年来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产生的新理论和新思潮的影响,在历史学领域内方兴未艾。就蒙古开国史而言,若干“史事”广为流传,几成“常识”。如蒙古部族共同的血缘起源,尼伦与迭列列斤蒙古的“圈层式结构”,成吉思汗家族的神圣起源等。对于这段历史,学界的既有研究成果,无论是旧有解释范式的理论性反思,还是在此基础之上问题取向的更新、文献解读思路的转向,尚有不足之处。本课题的预期学术价值,是从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角度出发,对蒙古开国史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重新探究。具体包括如下问题:史料所见蒙古部族的圈层结构是否可以视作信史?成吉思汗的先祖世系是如何被史家修纂而成的?如何看待所谓黄金家族“姓氏”孛儿只斤?汉文史料和民族文献所记蒙古与鞑靼究竟是何关系?丙寅建号如何成为蒙古开国标志?元代对“鞑靼”究竟有无避讳?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需全面深入地搜罗分析蒙元时期多语种文献中的蒙古开国相关史料,并将文本中展现出来的血缘世系、部族关系和建国历程,视为一种历史阐释,而非事实本身,进而探讨文本生成的过程与背后的逻辑。最终回答蒙古开国的历史记忆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族群与政权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有启发意义的个案。

 

个人简介:

张晓慧,女,1990年生,河北张家口人。2008年9月至201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元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