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本所新闻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古代史所举办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暨“古文字与殷周文明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2-07-11 原文刊于: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及做好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展开,2022年7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暨‘古文字与殷周文明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共邀请了古代史研究所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3位古文字、古汉语、先秦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学术演讲,分享最新成果,交流治学心得,以实际科研工作解读中华文化基因、探索殷周文明。

 会议采取在线形式召开。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副所长朱昌荣、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英杰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刘源研究员主持,赵笑洁书记代表古代史所致辞,陈英杰教授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甲骨文研究中心的沿革现状及承担重大学术项目,刘源研究员汇报了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学科的团队成员组成情况。双方均表示,作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甲骨文平台”两家建设单位,以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两个建设单位,要继续加强合作,互相促进教学科研工作。

 赵笑洁书记在致辞中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强调研究好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逢其时,就是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中央精神,积极交流,促进研究,解决问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响应和完成党和国家对古文字和古史学者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古代史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均为国内外知名的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重镇,长期以来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互惠双赢。希望我们今后开展更多深入的交流合作,在队伍建设、科研教学等工作领域,互帮互助,为国家、学界产出更多更优秀的成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后继人才。

 学术交流环节分别由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郅晓娜助理研究员和赵孝龙助理研究员主持。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源、赵鹏、孙亚冰,副研究员王泽文、张兴照、刘义峰、任会斌、张翀、刘丽、杨博,副编审苏辉,助理研究员郅晓娜、赵孝龙,郭沫若纪念馆李红薇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黄天树、洪波、黄树先、陈英杰、莫伯峰,副教授刘影、李爱辉,助理研究员吴盛亚、卢玉亮等学者均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会议日程紧凑,异彩纷呈,线上百余名学者和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并就与会学者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刘源研究员以“精华荟萃”概括了本次会议的成果,他总结了与会代表发言内容涉及古文字考释、古汉语与汉语思维、先秦思想文化观念、殷周文物考古、甲骨文与金文的文本解读分析、古文字研究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科技辅助古文字研究等诸多专题,达到了开拓视野,启迪新知的目的,期待早日看到相关成果正式发表。

 

与会专家发言题目

 

1. 黄天树:《说“闻”、“须”》

2.  源:《从变体角度看甲骨文字体发展规律》

3.  波:《也谈隐喻和转喻对语法化的作用》

4.  鹏:《从钻凿布局看误缀》

5. 黄树先:《古文字与殷周文明》

6. 孙亚冰:《殷墟卜辞“肩告大邑商”含义探析》

7. 陈英杰:《周金文中“天子”之称使用情况的考察》

8. 莫伯峰:《卜辞中“不惟”与“非”同义》

9.苏  辉:《文物史料运用漫议一一李学勤先生学术思想启示之二》

10.刘  影:《朱、束考辨》

11.刘义峰:《<礼记·缁衣>的主要思想》

12.李爱辉:《读契札记一则》

13.王泽文:《“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结题后的工作进展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情况汇报》

14.吴盛亚:《释甲骨文中的“柯”》

15.张  翀:《20世纪前半的青铜器研究》

16.卢玉亮:《商代甲骨卜辞可能没有确定的代词“其”——与黄天树先生商榷》

17.张兴照:《卜辞中的“丘”与商人“居丘”》

18.任会斌:《谈清华简〈系年〉的“北海”》

19.刘  丽:《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大事纪年研究》

20.杨  博:《先秦时期的“中华”观念》

21.郅晓娜:《袁同礼与白瑞华、金璋五封往来书信辑释》

22.赵孝龙:《显微技术在甲骨学研究中的应用》

23.李红薇:《学术规范与学术史书写的几点思考——以早期古文字学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