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凡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内涵。他结合工作和研究实践,提出青年学者应当持之以恒,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工作;学以致用,做好对策研究,努力完成交办任务;服务社会,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秦汉史研究室刘丽副研究员结合秦汉史研究提出创新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制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识性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经验,充分阐释中华文化的精髓,充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养分,为现代国家治国理政服务。
古代文化史研究室纪雪娟副研究员提出,青年史学工作者要强化理论思维,坚持唯物史观,秉持“为人民做学问”的信念和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撰写普及读物、开展公益讲座、审读影视剧剧本等形式,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史学的大众化贡献力量。
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王申助理研究员提出文化传承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基石,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文化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他特别提出,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能够让更多的人便捷地接触传统文化,也能够促进学科融合和学科发展。
古代社会史研究室王正华助理研究员在结合土地制度史研究提出唯物史观在当下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两个维护,扣好第一粒扣子;要积极应对数字人文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古代史研究的创新发展;在做好自身科研工作的同时,经世致用,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智慧。
历史地理研究室张煜助理研究员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指导地位来之不易,作为青年学者更要时刻牢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研究的学术底色,要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国家现实需要相结合,为时代做学问,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为人民群众作历史研究。
在自由发言环节,元史研究室罗玮副研究员提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历史研究高度重视,青年学者要努力探索如何在研究中落实文化自信,在不断的理论创新中拾回唯物史观的闪光点。
杨艳秋做总结发言,指出青年史学工作者要把准角色定位,贡献青春力量,与时代同行;要坚持唯物史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论述用到研究中;要有理论思维和视野,有长时段的历史眼光;要把握新技术革命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回应新技术引发的史学创新形成跨学科的学术成果;要以史经世,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她回顾了古代史研究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提出青年学者要赓续学脉,珍惜时光,做有思想、有情怀、有深度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