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断代史>>明史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索隐

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索隐

 

张兆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野是中国古人建立的一种天地关系模式,即将不同天区与一定的地区对应,并以某天区内天体的运行情况,了解判断所对应地区的休咎禨祥。其天区的划分包括十二次(宫)和二十八宿(舍),地区的划分有数种,如州、国等。分野模式是古人探索宇宙的一项结果,其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分野作为占天术的依据之一,自先秦以来不断传流和变化,并在流传中涌现出许多相关的理论和著述,明代官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简称《分野书》)即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的修纂为探讨内容,对书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考察,并尽量给予解释,以厘清该书的原委,为人们研究明代分野问题提供方便。由于该书的复杂性和我的识见局限,本文的考察和结论,或有错误,诚请方家指正。

 

一.《分野书》的结构及呈现的问题

对于这部修纂刊刻于洪武年间的官书,学界已有一些研究。事实上人们注意到《分野书》,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与其作者有关,即是否刘基所作,这也是学界对该书探讨较多的话题[1]。《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成书于洪武十七年闰十月,其成书时间有该书卷首《凡例》所具日期[2]和《太祖实录》可据[3]。但该书的修纂者在明代官方记录中则未有记载,而明代民间及清代官私著录的“刘基”之说又似是而非,难以凭据。因而修纂者成为关于该书的的一个谜题。

此外,一些学者从方志纂修及地理沿革的视角也注意到《分野书》[4],如张英聘指出,该书修纂形式特殊,对研究元末明初政区变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数据[5]。而对《分野书》本身直接进行研究的,是韩道英的硕士论文《〈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考释与历代“星野”变迁》,论文也关注到了作者问题,同时对《分野书》的体例、資料来源等进行探讨。认为《分野书》主要参考了《唐书·天文志》,而其资料多来自于《大元一统志》[6]。但总体来说,学界关于该书的探讨还不多见。

作为分野专书,《分野书》“以十二分野、星次,分配天下郡县。于郡县之下,又详载古今建置沿革之由”[7]。《实录》的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该书的内容,其中,前者以分星分配郡县,建立明代府州与分星的关系,是分野书的基本内容,而后者“详载古今建置沿革之由”,则不是分野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但也正是这一内容,形成该书的一大特色和“分野”之外的价值,以致在明代分野问题基本淡出今日视野时,该书还会被注意到和提及。

具体而言,共二十四卷的《分野书》以分野为纲领,在吴、齐、卫、鲁、赵、晋、秦、周、楚、郑、宋、燕十二分野下,将直隶、十三布政司以及辽东都司的府州县(卫所),分别其归属,配置于相应分野内,这也就是该书标题中说的“清类”。《分野书》所载明代府州,以洪武十七年当年的政区划分和名称为准[8],共计府185、州127、县1169,另有3个指挥司。此外,该书还记录了近200个“本朝未立”的路、府、州、县的沿革情况,包括府2、路14、州34、县146

表一:《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分野略表

卷数

星次分野

府州县

距度

17

斗牛。吴分野。扬州

直隶之应天 太平 宁国 镇江 池州徽州 常州 苏州 松江 淮安十府,广德 寿 六安 高邮 通州 无为 和九州岛,浙江、福建、江西各府,广东各府州,广西梧州府之藤 容四县

斗三度至女一度

8

女虚危。齐分野。青州

济南之乐安 濵三州,泰安州 青州府 胶州、宁海州、髙唐州 东平州之阳谷 东阿 平阴三县  沧州

女二度至危十二度

9

室壁。卫分野。河北

卫辉府 彰德府 怀庆府 开州 馆陶冠 汶上 寿张五县

危十三度至奎一度

10

奎娄。鲁分野。兖州

兖州之滕峄二县 莒州安邱诸城阴三县 沂州 泗洲 邳州 海州之桃源清河沭阳三县

奎二度至胃三度

11

胃昴毕。赵分野。冀州

真定 广平 顺德三府,定 深赵 浑源 磁十一州,高唐州之恩县

胃四度至毕六度

12

觜参。晋分野。并州

太原府之石忻代平定保徳岢岚六州,平阳府,绛 蒲 泽汾 辽十一州

毕七度至井八度

1316

井鬼。秦分野。雍州

西安府凤翔府延安府平凉府庆阳府汉中府 成都府 重庆府 顺庆府 保宁府 叙州府 夔州府 马湖府 云南府 楚雄府 威远府 景东府 大理府

井九度至柳三度

17

柳星张。周分野。三河

河南府 陜州 南阳府 邓州 汝州 裕州、钧州 许州 随州 均州 信阳 罗山 光化 洛南六县、

柳四度至张十五度

1820

翼轸。楚分野。荆州

湖广之武昌 汉阳 荆州 黄州 襄阳 德安 长沙 衡州 永州 岳州 常德 辰州 宝庆各府,广西各府州,广东之连州 钦州 韶州府

张十六度至轸九度

21

角亢。郑分野。豫州

开封府 郑州 陈州、汝宁府光州 怀庆府之孟 济源 温三县 寿州 邱县

轸十度至氐一度

22

氐房心。宋分野。徐州

济宁府 开封府杞 太康 仪封 兰阳四县 归德州 睢州徐州 宿州 颍州

氐二度至尾二度

2324

尾箕。燕分野。幽州

北平府 保定府 河间府 永平府 辽东都指挥司

尾三度至斗二度

按:《明史》卷二五《天文一》据《分野书》罗列各分野,但郑分野之分星作角亢氐,宋分野分星作房心,与《分野书》不同。

 

“表一”显示了《分野书》的基本框架结构,具体到各卷,则分为:一述星野,包括星分、辰次、宿距度、分野名称。二述州郡,列举属于该分野的地区,并于各州郡下加以注释,其注释应为修纂者所加。如卷八《齐分野》:

 

女虚危在子。自女二度至危十二度。属齐分。青州。

        今青州府、登州府、州府、县、淄川县、济南府、州、州、安州、州、太安州,皆齐分也。[9]

 

三是考证,这是修纂者依据《新唐书·天文志》对前面所述分野的申论,实则是抄录《新唐书》卷三一《天文一》的相关部分,仅于其间对古地名加畧注释。如《齐分野》的考证:

 

今考唐《天文志》云:湏女虚危,玄枵也。其分野,自济北东踰济水,渉平阴,至于山茌,循岱岳众山之阴,东南及髙密,又东尽莱夷之地,得汉北海千乗、淄川、济南、齐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濵于碣石。古齐纪青州府寿县、今禹城县属济南、淳于怀庆温县、登州蓬莱县、南府县、乐县寒亭驿、及斟寻夏斟氏今登州府、有过夏之小国、有鬲今德州、蒲姑兴县氏之国。其地得陬訾之下流,自济东达于河外。故其象著为天津,絶云汉之阳。凡司人之星,与羣臣之録,皆主虚、危,故岱宗为十二诸侯受命府。又下流当九河末派,比于星纪,与吴越同占。[10]

 

四是各府州县的地理沿革,对属于本分野的明代府州县自先秦以来的沿革情况,进行较细致的叙述。这是该书内容最多的部分,成为该书的主体。其中,对于府州仍具体叙述其分野,县则只言沿革,不谈分野情况。如《齐分野》之述济南府:“禹贡青州之域,星分危宿,玄枵之次,于辰在子”,乐安州:“禹贡青州之域,星分危度”。[11]

《分野书》的内容及叙述结构,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如前面提及的书中记录了大量的“本朝未立”的路府州县问题等等,尽管这些现象值得研究,但本文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分野书》各分野下关于州郡叙述中表现出的问题,并沿着这些线索,对《分野书》及明代分野做进一步的观察。

即如上文对《分野书》各卷结构的分析,该书在叙述星野之后,对属于该星野的州郡加以叙述。但其在“述州郡”中所列举的州郡名称,往往与《分野书》修纂时的府州县名称及行政区划不尽相合。如卷一《吴分野》:

 

    今淮南自庐今庐州府、今安府、凤阳府、和滁州、县、扬州府、淮安、泰、通、无为州;两浙苏州府、府、湖州府、杭州府、常州府、江府、波府、绍兴府、严、处、温、台、衢府、江南之江宁天府、州府、广信府、南昌府、州府、瑞州府、袁州府、州府、吉安府、宁国府、徽州府、九江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州、南康府、兴国府、临江府、建昌府、府、建宁府、漳、泉、汀府、南剑延平府、兴化、邵武府;广南循惠州县、潮、惠、广府、府、府、封川县、广西梧州府、府新兴县、县、县、梧州府藤县、今州、入高州、雷州府、今州、今梧州府容县、广西林州博白县、南仪梧州府县、州府、今州、万安州、昌化儋州,皆吴分也。[12]

 

这段叙述中,出现了一些《分野书》修纂时不再正式使用的地名称谓,如称安庆府为“舒”,镇江府为“润”,南昌府为“洪”,延平府为“南剑”等等,如果说这些称谓古已有之,于此借用,也还说得过去,但称南京应天府为“江宁”,称中都凤阳府为“濠”,以旧称代替正式名称,这在官修书中则显得有些异样。不仅如此,既然大量使用代称或简称,修纂者再加以注释,颇有些自寻烦恼的味道。

 而且,我们还注意到这样几点,一是当时行政区划中已不存在的地名也被列入了。如上面所举《吴分野》中广南的“窦”,修纂者注为“并入高州”,既并入高州且其前文又列有高州,则无必要再列“窦”。这种情况《分野书》在卷一三《秦分野》中也有出现,其“荣”“集”二州下,修纂者均注为“州,罢”[13]。二是行政区划的错位问题。《吴分野》中将苏州列入“两浙”之下叙述,梧州则列入“广南”内叙述,这些均与《分野书》修纂时的行政区划不合。

 这些现象显示出,《分野书》的“述州郡”部分,并不是修纂者所著,或者说,在《分野书》修纂之前,这部分内容就已存在。这个判断,还可从“述州郡”的文字与修纂者注释的表述上获得左证。“述州郡”的表述均称“今”某处为某分野,修纂者的注释也往往使用“今”某处为某府州县,如上文所引“今淮南自庐今庐州府今安凤阳和滁”,显然,如果二者属于同时或均为修纂者所著,注释中的“今”则显得多余,可不必使用。

既然这部分文字存在于《分野书》修纂之前,且其为全书的组成部分和纲领,那么,探讨其形成于何时,以及如何进入到《分野书》中则很必要,这关系到该书修纂基础和明代官方分野的源头。

 

二.《分野书》之“述州郡”源自北宋考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修纂者在卷首《凡例》开篇就说:“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参合异同。今考于后。”[14]说明在《分野书》修纂前,钦天监已有分野的“蓝本”,且该分野与《新唐书·天文志》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认为,修纂者所以在《凡例》中以及书内各卷分野下抄录《新唐书·天文志》,应是为了说明该分野与唐《志》的关系,证明其来源有自。修纂者最后的结论在《凡例》中也有:“今钦天监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大抵相同。”[15]《凡例》中的这些情况,很明确地透露出,书内各卷前面的“述分野”和“述州郡”部分,应就是钦天监原有蓝本的内容。

修纂者所说钦天监分配州郡与《新唐书·天文志》“大抵相同”,但实际上唐《志》只给出了一个较清晰的山河空间范围,并没有罗列很多具体的州郡,前举《分野书》卷八《齐分野》中所述州郡与修纂者考证中列举的唐《志》情况,即可说明此点。所以这个“相同”应是指钦天监蓝本中分配的州郡大致符合唐《志》给出的范围。换言之,《分野书》之“述州郡”中所列举的州郡并不来源于《新唐书·天文志》。

那么,《分野书》中所列州郡(名称),虽不来自《新唐书·天文志》,但是否为唐代的州郡?可以肯定地说,除了设置于唐代并且后世一直沿用的州郡外,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分野书》各分野下所列州郡,有许多是唐代之后才设置的。如《吴分野》中的秀州,为五代时晋天福年间分嘉兴县地设置[16]。而设置于宋代或于宋代更名的州郡更多(下文还要涉及,此不再举例)。

经过核考,《分野书》内“述州郡”中所述实际上均是北宋时代的州郡。因此,《分野书》所说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来自于宋代。

这个判断,基于在查核中获得的以下结果。

一是“述州郡”中的一些州郡称谓为宋代所独有,它们出现于宋代,在金元以后或更名或建置撤废,明代亦不用其名称。如卷一《吴分野》下所述的“昌化(军)”[17],卷一〇《鲁分野》下的“淮阳(军)”[18],卷一二《晋分野》下的“大通(监)”、“威胜(军)”[19],卷一三《秦分野》下的“熙河(路)”、“通远(军)”、“永康(军)”[20],卷一八《楚分野》下的“鼎(州)”等[21]

 

表二:《分野书》部分州郡沿革略表

宋名

唐名

宋始立时间

宋更名时间

金元名

备注

昌化军

儋州

神宗熙宁六年改为昌化军[22]

高宗绍兴六年为宜伦县,十四年改南宁军

元南宁军

明儋州。卷7p482

淮阳军

邳州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置淮阳军

 

金元邳州

明邳州。卷10P520

大通监

交城县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置大通监[23]

 

金元交城县

明交城县。卷12p545

威胜军

沁州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置威胜军[24]

 

金元沁州

明沁州。卷12p563

熙河路

临州,临洮军

神宗熙宁中改镇洮军、熙州,复为熙河路

 

金元为临洮府

明临洮府。卷13p581

通远军

 

初为古渭寨,神宗熙宁改通远军

徽宗崇宁三年升为巩州[25]

金巩昌府,元为路

明巩昌府。卷13p586

永康军

导江县

初为永安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永康军

神宗熙宁五年废为灌口寨,哲宗元佑间复立

元灌州

明灌县。卷14p599

鼎州

朗州

初为朗州,真宗大中祥符十五年改鼎州永安军

徽宗崇宁间改靖康军,孝宗干道元年升常德府

元常德路

明常德府。卷19p691

按:本表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宋史·地理志》整理。“备注”内卷、页,为州郡在《分野书》的位置。

 

这些州郡的情况说明,《分野书》所述州郡与宋代关系很直接。除表中所列外,“述分野”中的其它地名均可在《宋史·地理志》等文献中找到,如果该部分文字不是形成于宋代,这些名称被同时使用的机率很小。因此“述州郡”的文字应是宋代形成的。

二是《分野书》之“述州郡”涉及到的政区及其名称,也与宋代的行政区划符合。《分野书》中明确提及的宋代行政区划不多,主要在卷一《吴分野》内,包括淮南、江南、两浙、广南等路,其州郡也是按照宋代区划归属叙述的。另外,卷一三《秦分野》内也提及两处,即陜西永兴、秦凤二路,但具体叙述时则对州郡的归属未加区分。因此,这里主要以《吴分野》与宋代的相关区划作比对。

 

表三之一:《吴分野》之州郡

区域名

州郡名

淮南

无为

两浙

江南

江宁 太平 广德 南康 兴国 临江 建昌 〔福 建宁 南剑 兴化 邵武〕

广南

广 南仪 万安 昌化

 

表三之二:《與地广记》之区划

路名

州郡名

淮南东路

宿 髙邮

淮南西路

寿 无为

两浙路

平江

江南东路

江寜 太平 南康 广徳

江南西路

兴国 南安 临江 建昌

福建路

南剑 邵武 兴化

广南东路

广 南恩 南雄

广南西路

欎林 昌化 万安 朱崖

按,本表据四库本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四《皇朝郡国》、《宋史》卷八八《地理四》、卷八九《地理五》整理。二书所记微有不同。

 

对比二表,《吴分野》中叙述州郡时明确显示了与宋代政区划分的关系[26]。确定二者彼此间的直接关联,还因为元代的行政区划与宋代有很大不同,排除了《吴分野》所涉及政区来自元代的可能。如宋之广南东路广州、韶州、循州等大部分州郡、广南西路之高州、琼州等一部分州郡在元代属江西行省广东道,而梧州、桂林等广南西路州郡在元代属湖广行省岭南广西道[27],“广南”这一区划不再沿用。因此,《吴分野》所述州郡的内容,从行政区划这个角度看,也应来自于宋代。

三是《分野书》在叙述州郡时提及一些惟宋代才有的情况,使“述州郡”的文字来自于宋代的判断获得进一步证明。宋王朝外患严重,其南北迁播乃至灭亡,均与此有关。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共存,成为一种常态。《分野书》在叙述州郡时明确提到了辽国和西夏这两个与宋同时存在的政权。在卷一二《晋分野》中,《分野书》言:

 

    今太原山西太原府、河中今蒲州、绛、解、泽、潞、辽、忻、代、汾并为州、今太原静乐县、今吉州、今州、县、今州、麟、府葭州、州今未立、大通宋置大通于太原交城县、威胜沁州、岢岚今州、大山旧〇州今省入保德、保德今州、宁化岚县地、大辽之西偏、夏国之东偏,皆晋分也。[28]

 

此处提到了“大辽”和“夏国”。在卷一三《秦分野》中,再次提及西夏。

        今陜西永兴西安府、凤翔翔府、徽州又凤县、州、州、宜川县、同州、州、耀耀州、中部县、延安府、州、州、环县、庆阳府、州、三原县、罢、通渭县、县、县、州、县、西和县、秦州、洮府、德顺州、镇戎县、保安今保安县、通远昌府。

西川之成都成都府、兴元中府、今崇州、县、嘉定州、眉州、荣县、县、州、今重府、涪州、黔江县、忠州、合州、今大足县、资县、今安岳县、简县、夔州府、万县、今南充县、宁县、州、县、威州、彭水县、茂州、州、梓潼县、州、今汶山县、今沔县、广县、州、县、开县、达县、蓬州、县、县、罢、今洋县、今通江县、云安今夔州府、怀安都府金堂县、永康今灌县、富顺顺县、今仁寿县、井研县、大宁宁县、广安广安州、南平,及西夏之西偏,秦凤之西北,西川之西并其西南诸夷之地,皆秦分也。[29]

 

从叙述中可以清楚感觉到在这部分文字形成时,辽国和西夏仍然是存在的。如果事后追述,而用“大辽”或“夏国”之称,一般没有必要。除非有故国情怀,但辽国与西夏同为故国,又不太合情理。即如所知,契丹兴起于唐末,其改国号为辽在公元947年(辽太宗大同元年,五代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其亡于金在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保大五年,宋徽宗宣和七年);而党项族李元昊称帝建夏国在公元1038年(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宋仁宗宝元元年),其亡于蒙古在公元1227年(夏末帝宝义二年,宋理宗宝庆二年)。则辽国与夏国同时存在的时间是1038年至1125年间,即宋仁宗至徽宗之时[30]。因此,《分野书》的述州郡的文字形成于北宋是可以确定的。至于更具体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综合言之,《分野书》卷首《凡例》所言“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实际上来自于北宋的某部天文分野书(姑且称之为“蓝本”),其既不是钦天监原来所编著,更不是《分野书》修纂者的成果。这部书在《分野书》修纂时被采入,成为其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说,《分野书》“隐藏”和保存了一部北宋的天文分野著作。

 

三.《分野书》修纂管测

了解到《分野书》各分野下文字的来源,固然可以解决本文前面曾有过的疑问,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即这些形成于北宋时代的文字,是如何直接被录入到《分野书》中的?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应该说,关于《分野书》的史料非常少,特别是有关其修纂情况的史料目前还没有查阅到。因此,对当时的情形,只能依据《分野书》本身透露的信息做些推测。

关于“蓝本”被录入到《分野书》中的问题。首先可以肯定,《分野书》修纂者是清楚这部分文字的来源的,这从其对这部分文字的注释中就能看出。因此,“蓝本”被录入不是失误造成的。我们认为,其被录入可能是“蓝本”原来各分野的排列次序中,将大明南京应天府所在的吴分野星纪之次排在首位,而这种排列被看作是包含了天意,适应了新王朝政治的需要,故在《分野书》修纂时将其视作经典采入的。《分野书》的《凡例》中说:

 

        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参合异同,今考于后:

以下皆《新唐书·天文志》原文,从略   

    臣谨按:晋《天文志》十二次分野始角亢者,以东方苍龙为之首也。唐十二次始女虚危者,以十二支子为之首也。今以斗牛为星分之首者,日月五星起于斗宿。古之言天者,由斗牛以纪星,故曰星纪。则星纪为十二次之首,而斗牛又二十八舍之首也。

本朝应运肇基,而南京应天府,星纪斗牛之分,且与天地人三统之正相协。自周以来,数千年间,帝王之运,适符于今。则是书之作,岂偶然哉!

今将直隶府州县,及十三布政司、辽东都卫府州县数,分配十二分野星次。大略见于后:

具体分配情况从略

今钦天监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大抵相同。祗有郑分野,本周畿内之地,与周分州县更互相属,分界之处,理宜同占。今《郑分》曰“孟颍光黄”,则孟本周分,昔周以其地予郑,此亦可据。但黄为古黄国,今属光州,非黄州也。周郑之分,南不至江,江乃楚分。今当辨之[31]

 

引文中“是书之作,岂偶然哉”,意指其书包含了一种预言,它对分野次序的安排,兆示了“本朝”的兴起。如果此理解无误,说明这部书是以吴分野为十二分野之首的,同时说明,该“蓝本”确实存在。

这里要谈一下关于“是书”的理解。通常认为“是书”指《分野书》本身,初读时我们也是这样的看法,但《凡例》这段话的作者应是修纂者无疑,而“是书”的提法是一个客观的角度,修纂者一般不会这样使用。更关键的是,如果“是书”指《分野书》,则《凡例》的按语与《凡例》开篇的“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云云,就没有什么关联,开篇这句话就游离于全文之外,这将是很费解的事。实际上,《凡例》开篇就提出“钦天监原定十二分野”,表明《凡例》就是围绕这个“十二分野”说的,按语内“今以斗牛为星分之首者”之“今”讲的也是“原定十二分野”的情况,是对其特点具体的阐述,以揭示其分野与晋《志》、唐《志》的不同。

这样讲这个“今”字,不仅是从《凡例》自身的叙述逻辑,还有其它佐证。引文最后一段有三个“今”字,除“今属光州”之“今”指的是明代或《分野书》修纂之时,其它两个,指的也是“原定十二分野”。其中,“今钦天监分配州郡,与唐《天文志》大抵相同,祗有郑分野”云云,是谈“今”之分配州郡与唐《志》的异同,而《凡例》用唐《志》考证的是“原定十二分野”。退而言之,如果单说此“今”,亦可指《分野书》的话,下文具体说明前者异同的“今《郑分》曰孟颕光黄”云云,则无法作此理解。卷二一《郑分野》说:“今开封今府、陈留、封丘以西,大河以南,孟旧为孟州今县、州、州、即光州,乃古弦黄蒋地,若以为黄州,乃楚地,去远,分寿州西界今霍丘县,皆郑分也。”[32]这段文字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判断,形成于北宋,因而这个“今”字不是《分野书》修纂之时,而无疑是指“原定十二分野”,此其一。其二是如果此“今”说的是《分野书》修纂之时,那么文中反复强调的不是黄州的黄国[33],在已列有光州的情况下,又何必提及?据此可知,引文最后一段的另两个“今”字也是说“原定十二分野”。

因此,“原定十二分野”、“是书”以及前面举出的若干“今”字,其指向应是相同的。

回到前面的问题,既然“原定十二分野”(“蓝本”)被认为非“偶然”之作,其有功于“本朝”,具有经典般地位,那么被直接采入《分野书》就有充分的理由。当然,作为官修书,这种做法还应该得到“最高领导”的认可。

需要指出的是,在“蓝本”与《分野书》之间,可能还有一个环节,即元代曾根据“蓝本”的分野,配置过路府州县,而明代则又依据已经变化了的行政区划,重新配置了府州县。也就是说,《分野书》也可能是在包含了“蓝本”的元代某种分野书的基础上修纂的,[34]“蓝本”即随同这部书进入到《分野书》。

我们做此推测的主要依据,就是前文曾提及的《分野书》中记录了大量“本朝未立”的路、府、州、县这一情况。据初步统计,包括路14、府2、州34、县146,总数近200个。其中,一部分是明初一度设置但在《分野书》修纂前撤销的,而大部分是明朝未曾设置过的。前者如四川潼川州之郪縣,洪武九年併入潼川州[35];云南禄勸州之易籠县,元朝设立,洪武十七年裁革[36]。后者如元代設立的肅州路、寧夏路等等[37]

叙述“未立”的路府州县,作为一部叙述“本朝”且主题是分野而不是地理区划的书籍,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虽然顾炎武对《分野书》的这种做法十分赞赏,认为“甚为有体”[38],但一般来说,即使是专言地理区划的书籍,如后来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也对修纂时未立的府州县不单列介绍,而附于所“省入”的府州县中说明。所以我们觉得,《分野书》呈现的这种情况,意味着这些“未立”的路府州县原来就配置在“蓝本”所划分的各分野之下,《分野书》修纂时保持了它們原来的位置,只对其沿革及在“本朝”状况进行了说明。因此,《分野书》中各分野下“本朝未立”路府州县的出现,是元代某部分野书的痕迹遗留,而不仅仅是一个体例的问题。

无论“蓝本”是单独被采用,还是随同元代的分野书一起进入《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的,都表明它是被认可的,而被認可的原因即如前述,是由于其分野排序兆示了大明的兴起。同时,也意味着在《分野书》修纂之前,“蓝本”(或元代分野书)曾被钦天监长期使用,是官方分野占的主要用书,而钦天监并没有编纂过属于明代的分野书,这应该是修纂《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的主要动因。

至于《分野書》的《凡例》為什么沒有提到“藍本”(或元代分野书)的書名,而称之为“原定十二分野”,可能是原来此书就没有具体或明确的名称,因为内容既被引录,若有名称,提及也无大的妨碍。所以,“蓝本”(或元代分野书)可能只是在星占家中间长期流传的一个阙题的文本,甚至可能都没有刊刻过。

 

(发表于《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



[1] 见周群《刘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高寿仙《刘基与术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卷第3期)的有关部分。

[2]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首《凡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60册,第378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七,洪武十七年闰十月。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本,1962年。

[4] 见黄燕生《永乐大典征引方志考述》(《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3期)、张英聘《论〈大明一统志〉的编修》(《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4期)。

[5] 张英聘:《论〈大明一统志〉的编修》,《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4期。

[6] 韩道英:《〈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考释与历代“星野”变迁》,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8年。

[7]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七,洪武十七年年闰十月。

[8] 如云南布政司的永宁州,书中记为“本朝洪武十七年置”;剑川县“本朝洪武十七年升为剑川州”,易笼县“本朝洪武十七年裁革”。见《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五,第637638页。

[9]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八《齐分野》,第487页。

[10]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八《齐分野》,第487页。

[11]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八《齐分野》,第487页,第490页。

[12]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吴分野》,第405页。

[13]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三《秦分野》,第565页。

[14]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首《凡例》,第373页。

[15]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首《凡例》,第378页。

[16]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七七《晋书》第三《太祖纪》,卷一五〇《郡县志》;《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三《吴分野·嘉兴府》,第433434页。按,秀州设置时间,《旧五代史·晋书》作天福三年,《分野书》作天福四年。

[17]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吴分野》,第405页。

[18]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〇《鲁分野》,第515页。

[19]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二《晋分野》,第542页。

[20]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三《秦分野》,第565页。

[21]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八《楚分野》,第667页。

[22] 参见正德《琼台志》卷二《沿革表》,卷三《建置沿革·儋州》。《天一阁藏方志选刊》第60册,第117118页。

[23] 参见成化《山西通志》卷一《建置沿革·太原府·交城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4册,第12页。

[24]参见成化《山西通志》卷一《建置沿革·太原府·沁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4册,第19页。

[25] 三年,据托克托等《宋史》卷一九《徽宗一》补,《分野书》卷一三《秦分野》记为“崇宁间”。

[26] 《吴分野》中将福建之六州二军附于“江南”叙述,而未将“福建”标出,未知何故,待考。

[27] 宋濂等:《元史》卷六二《地理五》、卷六三《地理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二《晋分野》,第542页。按,文中的“大山”应为“火山”,其旧为岚州地,宋立火山军。见成化《山西通志》卷一《建置沿革·河曲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4册,第13页。

[29]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三《秦分野》,第565页。

[30] 辽亡后,耶律大石建有西辽,于南宋寕宗时亡于蒙古,其地在今中亚,不与宋接壤。

[31]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首《凡例》,第373376378页。按,《分野书》的《凡例》除文中已引用的文字外,最后还有一段:“又按晋天文志。以并州为卫分。益州为晋分。兖州为郑分。豫州为宋分。徐州为鲁分。今依唐书分配州郡。则并州为晋分。益州乃秦分梁州之域。兖州为鲁国之地。郑与周同豫州之地。今周分三河。则郑分豫州明矣。宋虽徐豫二州之境。得徐州之地为多。宜改徐州。以上五宫。今从唐书。其余州分。并从晋志。”又:引文中“孟颍光黄”之“颍”,《分野书》目录、卷二一《郑分野》皆作“颕”。(第402718727页)

[32]《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二一《郑分野》,第718页。

[33]《分野书》反复强调之“黄”非黄州,而是古黄国,一在《凡例》内,一在《郑分野》的注释内,二者在文中已引用。另一处在《郑分野》下的“考证”结尾,其文为:“昔周以畿内之地封郑。今周郑分野。同一区分。当从今钦天监所定。但黄州当属楚。此谓黄者,即光州为古黄国是也。”(第718页)

[34] 这个观点的形成,受到了高寿仙先生的意见的启发。谨致谢意。

[35]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四《秦分野》,第618页。

[36]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五《秦分野》,第637页。

[37]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三《秦分野》,第593594页。

[38]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内云:“<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乃洪武十七年闰十月进。其中如上都大宁、辽东诸郡县,并载前代沿革,而云‘本朝未立’。内地如河间府之莫州、莫亭、会川、乐寿,亦具前代沿革,而云‘本朝未立’。不以一时郡县之有无,而去历代相因之版籍,甚为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