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北宋《莘民帖》作者与史事考辨

发布日期:2019-01-29 原文刊于:《文献》2018年第4期
张卫忠

 

内容摘要:2003年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的“北宋名臣八帖”中《莘民帖》的作者介绍为“清江三孔”之一的孔武仲,历代著录以及书法家曹宝麟先生也都认定作者为孔武仲。但这种判断并不正确,对帖中信息没有充分发掘。通过考证帖中“莘民府曹承议”、“拜违俯仰期年”和“武仲待罪无补,不足为左右道”几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明确《莘民帖》的作者为周武仲,投寄对象为章元任,写作时间为宣和二年(1120)八月一日,确认一位颇有书名的宋代名臣目前已知的唯一真迹,而且可以对《莘民帖》历史背景有清晰的认识,引起人们对周武仲这位近乎被遗忘的名臣的关注。 


 

作者简介:张卫忠,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2003年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的拍品中有“北宋名臣八帖”,其中《莘民帖》的作者介绍为“清江三孔”之一的孔武仲(1042—1098)。目前所见最早著录八帖的明末清初人吴升所撰《大观录》即把《莘民帖》的作者定为孔武仲,1997年朱家溍主编的《历代著录法书目》对《莘民帖》的介绍沿袭了《大观录》判断。2001年,著名书法家、素有“书法神探”之称的曹宝麟先生在佳士得观赏八帖后,在《中国书法》上发表了《香港新见北宋名臣八帖考》,对八帖做了考证,也判定《莘民帖》的作者为孔武仲。李伟国先生主编的《全宋文补》也将《莘民帖》作为孔武仲作品收录。到目前,所有提到《莘民帖》的信息,皆将作者定为孔武仲,无稍异词。但这一结论并不正确,帖中所涉史事亦有大可阐发之处。 

《莘民帖》,行书,纸本,纵37cm,横47.5cm,共112字。内容如下: 

武仲顿首再拜莘民府曹承议尊兄:拜违俯仰期年,公私多故,久缺修问,向往友益,拳拳未始少忘。即日秋气澄肃,恭惟燕居暇豫,尊候动止休福。武仲待罪无补,不足为左右道。未缘晤对,千万以时保练,别膺褒擢,副此欣愿。谨奉启上布,不宣。武仲顿首再拜莘民府曹承议尊兄座前。八月旦 。 

鉴藏印有:金氏文房、文仲、彪、张驭、澹曰闲郎。从已知著录情况和鉴藏印来看,此帖应为私人藏品,非宫廷所藏。“清江三孔”传世文集《清江三孔集》中无此帖内容,也没有可确定为孔武仲的传世书法作品与此帖做书法方面的印证。因此,判断此帖作者为孔武仲,需要充足的史料依据。而从吴升以来,只有曹宝麟先生对这一判断做过考证,但考证方法和过程都存在问题。 

曹先生接受了前人判定作者为孔武仲的结论,并认为“本帖惟寒暄应酬,几无实质内容”,将“待罪无补,不足为左右道”理解为作者稍稍有些自鸣得意的辞令,又结合孔武仲的仕宦,将此帖定为其“元祐更化”遽获任用之后所书。古代书法作品作者的判定,如果像苏轼等传世作品较多者,当然可以通过落款以及与传世作品比对等方法进行。但对于更多作品,则需要结合落款与作品中的历史信息做综合判断。以往学者对《莘民帖》作者判断的依据显然主要是“武仲”,而孔武仲为宋代名臣,自然首先会被想到。但名武仲的宋人并非孔武仲一人,先入为主的判断只能导致对其它信息的忽视甚至歪曲理解。 

其实,《莘民帖》的投寄对象“莘民府曹承议”所包含的信息远比“武仲”为多,也更容易判定身份。曹宝麟先生认为“莘民”已不知为何人,实属对这一重要信息的忽视。“莘民”为投寄对象的字,“府曹”为府诸曹参军事的统称,“承议”为元丰官制改革之后的寄禄官阶承议郎,从七品。现存史籍中是否有符合这三项条件的人呢?周紫芝(1082—约1155)文集《太仓稊米集》有《朝议大夫章公墓铭》,墓主章元任(1064—1130),字莘民,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人,绍圣元年(1094)进士。在和州历阳县知县任上,遇到政和八年(1118)江淮大水和宣和元年(1119)大旱,章元任赈济、安抚灾民有功,获得升迁,墓志载: 

公丐籴于官,劝大姓尽出其所藏粟,视官直以粜。躬以粥糜食其老弱,茇草舍于邑之四隅,以就民便居焉。而悉赖以活。有司奏两淮饥民二十五万,而历阳所活居其多。朝廷遣御史周武仲察访淮南,以公治状闻,差充淮南西路察访司主管文字。转承议郎。充江宁府司刑曹事。转朝奉郎。 

“转承议郎。充江宁府司刑曹事”正符合“承议”、“府曹”两项条件,再加上字莘民,章元任显然符合《莘民帖》投寄对象的三项条件。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孔武仲卒于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九月,从时间来看,不可能是《莘民帖》作者。 

另外,上引史料还提供了一个关键信息,即察访淮南,将章元任政绩上报,使其获得升迁的人为周武仲。至此,章元任和周武仲满足了《莘民帖》中所有的人物信息,如果他们的事迹和帖中其他信息也能一一对应的话,我们便不难进一步判定,此帖的作者为周武仲,非孔武仲,投寄对象为章元任。 

《莘民帖》中另外两处含有实质信息的句子为“拜违俯仰期年”和“武仲待罪无补,不足为左右道”。前句“拜违”是离开之意,“俯仰”是感慨时间飞逝之意,“期年”虽为周年,但整句意思则是感慨两人上次分别之后时光飞逝,转眼就要一年了。下句说明作者写帖时正在等待处分。周武仲和章元任是否符合这两个条件呢? 

杨时《龟山集》有《周宪之墓志铭》,墓主正是周武仲(1076—1128),其它如《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等史籍中也多有周武仲的记载。周武仲字宪之,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宣和元年十一月戊辰,周武仲受命察访淮南,上报章元任政绩,此时两人应可会面。这次察访,周武仲因弹劾勾结宦官、赈灾不力、草菅人命的真州、宿州知州,受到他们的造谣中伤,墓志载: 

前所劾二守既以罪去,造为飞语以动朝廷,遂有旨促公疾速赴阙,更不赈济。公既忤宦官之意,使还请对,閤门百端沮抑。公即上章丐外补,除权知常州。会常州系高丽使经由郡,守臣例赐对。上因问淮南事,公从容陈之,圣心感悟,留不行,除尚书比部员外郎。 

从罢察访之命到除尚书比部员外郎之间,正是周武仲待罪之时。墓志叙述周武仲此后经历,依次是“除尚书比部员外郎。迁右司员外郎,假太常少卿,接伴大辽贺正旦使”,“使还,差殿试初考官”,“是冬复假太常少卿,充贺大辽正旦国信使”,“(宣和)四年冬,金国遣泛使来,上以公前使辽称职,欲俾馆伴”。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之后,宋朝便实行三年一次科举,宣和元年、二年都未开科,三年开科,三月殿试,所以周武仲任殿试初考官应在宣和三年三月。宋辽交聘中,贺正旦使多于八、九月任命,正旦前到达都城,次年春返回,所以周武仲任接伴大辽贺正旦使应在宣和二年(1120)。《莘民帖》写作时间为“八月旦”,应即宣和二年八月一日,在此之后,才有尚书比部员外郎的任命。从宣和元年十一月周武仲赴淮南察访,到二年八月一日,符合将近一年,且此时周武仲正在待罪的信息。曹宝麟先生因为无法判断“莘民”为何人,所以认为“本帖系年实无可能”,但根据以上考证,我们不仅可以认定此帖的作者和投寄对象,还可以将此帖写作时间明确判定为宣和二年八月一日。 

另外,从书法的角度也可佐证我们对《莘民帖》作者为周武仲的判断。杨时所作墓志称周武仲“以文学名于世,余暇留心翰墨,得欧阳率更笔法”。南宋名臣楼钥曾亲见周武仲诗轴手迹,并感慨“(龟山先生)又称公以文学名于世,余暇留心翰墨,得欧阳率更笔法。至是尤可信矣”。可知周武仲确有能书之名,并学欧阳询颇有成就。明人何乔远《闽书》抄录了杨时所作周武仲墓志铭内容。曹宝麟先生称《莘民帖》书法为一笔苏体,可能受了作者为孔武仲这一判断的影响,认为孔武仲和苏轼关系密切,所以学习苏体。如果将《莘民帖》和欧阳询的行书做对比,我们可明显看出两者笔法的相似。

 

 

北宋《莘民帖》 


 

 

欧阳询《兰惹帖》                 《莘民帖》

 

 

欧阳询《庾亮帖》       欧阳询《道失帖》     《莘民帖》


 

 

欧阳询《庾亮帖》         《莘民帖》


 

 

欧阳询《兰惹帖》              《莘民帖》


 

 

 欧阳询《平安帖》             《莘民帖》

 

章元任的事迹在史籍中记载不多,周紫芝所撰墓志感慨其“才虽有余,而官止州县”,其主要仕宦影响应该是在历阳知县任上的赈灾表现了。而周武仲在宋代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故有必要稍作介绍。周武仲历任州县,多有善政。在宣和年间多次参与和辽、金的外交事务,充接伴、馆伴、送伴、贺正旦、国信等使。更以不畏权贵与宦官,不受宦官梁师成笼络,多次违忤宰相王黼,弹劾童贯、蔡攸而立名。在当时已被称为名臣,仕至礼部尚书兼侍读、龙图阁学士。建炎二年(1128)宋高宗欲任其为执政,并称“当今人才如周某者未见其比,虽病,固当留”,可惜其已病不能起,不久即逝世。 

虽然周武仲官职比孔武仲高,在宋代政治地位、作用、影响也更大,但可能因为周武仲《宋史》无传,本人无文集传世,而孔武仲《宋史》有传,“清江三孔”有文集传世,又和苏轼关系密切,所以后人更多知道孔武仲而不知道周武仲,因而导致了对《莘民帖》作者的判断失误。通过以上考证,我们不仅可以明确《莘民帖》的作者为周武仲,投寄对象为章元任,写作时间为宣和二年八月一日,确认一位颇有书名的宋代名臣目前已知的唯一真迹,而且可以对《莘民帖》历史背景有清晰的认识,引起人们对周武仲这位近乎被遗忘的名臣的关注。


 

转自“文獻學與四庫學”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