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 继承与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
发布日期:2014-07-01 原文刊于: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济济一堂,利用回顾新中国成立65年来新中国史学发展道路这个学术会议的机会,举办一个简朴的座谈会,纪念历史所建所60年。在这里,我代表院党组向60年来关心与帮助历史所建设和发展的所有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莅临这次座谈会的各位同志与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历史所全体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表示衷心的祝贺!我也借这个机会,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历史所是社科院的一个大所、老所,是在中央直接关心和指导下成立的,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1954年,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中央就决定在中国科学院下成立历史研究所(一所、二所与三所),充分证明国家对历史研究的高度重视。60年来,历史所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与新中国历史学的成长同呼吸、共命运,做出了优异成绩,是中国社科院引以为自豪与骄傲的一个研究所。我以为主要成绩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正确的史学研究方向。
历史所自成立时候开始,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坚强阵地,历史所的首任所长郭沫若同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郭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历史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解释,尽管他的一些具体观点还有待商榷,但他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是正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派的形成,使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建立在更为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郭沫若同志长期担任历史所所长,他与他的同事也是继任者侯外庐、尹达等先生一起,与曾在历史所工作过的许多史学大家一起,与历史所的全体同志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使历史所在探索与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道路上始终走在前列,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培养了大批后继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很多都与历史所分不开。郭老、侯外老之后的历史所历届领导班子,在办所方向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我国史学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第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史学人才。
老所和大所不仅仅是时间长、人员多,而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有多少人才,做出了多少成果。历史所自成立之初,在中央和有关领导部门的关心下,调入了一批著名的史学家,后又特邀聘请了一批著名史学家参与历史所研究工作,指导培养青年学者。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著名史学家或在历史所工作,或与历史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为历史所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历史所的各研究室和相关学科,大都是在这些老一辈著名学者的指导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历史所成长起来的一批学者,也大都是在这些名家指导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历史所不仅长期是我国古代史研究领域里的人才重镇,也为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60年来,历史所群英毕至,少长咸集,人才荟萃,留下了许多识贤、任贤、重贤、成贤的佳话,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氛围,只有良好的人才氛围才能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才能出高水平的史学工作者,也才能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佳作。据我所知,史学界许多人想来历史所学习和工作,正是源于历史所拥有这个人才团队优势,拥有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氛围。
第三,出精品、出成果。
衡量一个研究所搞得好不好的最终标准,是要看她出了多少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成果,出人才也是为了出成果。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所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史学研究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党和国家、为社会奉献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史学界影响广泛深刻,也受到海外史学家的尊重与赞许,是新中国史学的标志性成就。今天与会的同志都是相关领域里的专家,我就不用一一例举了。
面对这些成果,我对历史所的学风有两点比较深的感受:一是严谨求实。作为人文学科一个基础性的老所,历史所长期保持着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史学是一个依靠史料、依靠史实说话的学科,是一个实证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够哗众取宠。必须有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境界。历史所的几代学者崇尚这种境界,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甘于寂寞,潜心钻研,勤奋读书,薪火相传,既继承了我国传统史学的求真品格,又继续发扬光大,形成了历史所的优良学风。二是经世致用。古往今来,史学都是一门对社会有用的学问,我国传统史学中就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历史所几代学者秉承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又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借鉴一切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用以指导中国古代史研究,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大众、为海内外史学界奉献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值得充分肯定。
历史所的同志常用“求真务实”四个字归纳几十年来的治学精神与治学道路,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是符合实际的。回想1953年9月21日,中央决定成立的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第一次会议时指出:“……中国科学院不但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权威机构,而且也应成为历史研究的权威机构”,通过60年的实践,历史所为党中央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
史学是一门历久弥新的学问。60年来,历史所的同志们为新中国的历史学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但这只是开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在党和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今天,在我院创新工程实施与推进的今天,历史所作为党和国家史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阵地,还应当不负众望,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这里我谈三点意见。
第一,筑牢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坚强阵地。
历史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当前史学研究领域中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某些人以历史虚无主义来宣扬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肆意解构历史、曲解历史;某些人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理论逻辑上以个别替代一般,以细节否定整体,以所谓“反思”和“创新”歪曲事实,违背历史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典型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这股思潮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绝不能低估。也有某些人丢掉了20世纪以来我们几代人不懈努力创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追随西方话语体系,忽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不仅使史学研究脱离了中国历史实际,也远离了党、国家和人民的要求。历史所的同志应当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继承历史所老一辈学者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用史学研究的精品力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把历史所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坚强阵地。
第二,树立为人民研究历史的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史学服务于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应有的品格。历史所必须树立为人民大众研究历史的精神。一是要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史学研究之中,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从历史观、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由此来探索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二是要深刻理解为人民群众而研究历史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目标的一致性。我们党高度重视史学研究,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发展,与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相一致。要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善于从历史发展大势中把握规律,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开展,就与我们党对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分不开。众所周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十五次集体学习中,有三次就是学习历史。在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可以说,为人民而研究历史,与当前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完全一致。三是要用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一名伟大的史学家从不与时代隔绝。史学研究是一个艰深的探索过程,要坐冷板凳,要攀象牙塔,但这绝不是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史学工作者要关注现实,关注党和国家、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树立优良的学风、文风,用正确的历史观把科学的历史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社会。这方面,历史所做了不少工作,已经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仍需努力。
第三,再创史学领域里的最高殿堂。
60年来,历史所大家云集,名家辈出,是我国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里的前沿方阵。历史所拥有首屈一指、馆藏丰富的大批专业资料,有各位名家创立的研究室,有享誉史学界的刊物,这些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以郭沫若、陈垣、顾颉刚、向达、谢国桢、沈从文、侯外庐、贺昌群、尹达、杨向奎、王毓铨、胡厚宣、孙毓棠、张政烺、杨希枚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史学大家奠定了历史所在史学界无可争辩的地位。但今天,不仅他们已经离世,他们学生的学生也大都离开了工作岗位。历史所已是以上世纪60、70甚至80年代后的同志为主力军了。学术如积薪,薪尽而火传。我相信,今天历史所的同志们,特别是年轻的同志们,一定会继承光大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不辜负党中央、院党组的期望,做好创新工程,继续把历史所办好,继续把历史所办成史学领域中的最高殿堂。
同志们、朋友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所是党和国家的史学阵地,是全国人民的史学阵地。今天的历史所适逢其时,党和国家与全社会对包括中国古代史研究在内的历史学有着真诚的需求,时代变化给历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我们历史所的全体同志,要在党中央、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海内外同仁的关心与支持下,团结奋斗,不懈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汇报,向所有关心帮助历史所建设与发展的朋友们汇报!
最后,我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与会代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201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