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古代史研究所举办“寻找夏朝:关于夏史研究的几个症结问题”学术报告会

发布日期:2022-07-11 原文刊于:

 6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古代史研究所秦汉史研究室、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联合主办的“出土资料与战国秦汉史研究”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本场报告由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长云教授主讲,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刘源研究员和古代通史研究室徐义华研究员参与对谈。活动由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研究员和秦汉史研究室杨博副研究员主持,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所内外两百余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沈教授提出“寻找夏朝”是表示我们目前对于夏朝的了解还很不够,还需要继续进行探索,以充实夏代历史的内涵,从而证明夏在历史上的存在,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找回的。虽然二里头遗址对证实夏王朝存在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夏朝的一些重要问题缺乏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往往成为妨碍夏史研究深入进行的症结。他系统归纳了夏史研究中存在的互为关联的五个症结问题,即:夏是否杜撰的朝代、“夏朝”的概念、夏的“疆域”与其国家结构、夏的地域问题、如何看待禹治洪水事迹。

 沈教授认为,夏在历史上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夏并非是一个统领天下九州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一个大邦统治下的众多邦、方结成的部族联合体。夏的这种由多邦结成的部族联合体,其各个邦之间,并不一定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夏的地域在古代的河济之间,也就是古兖州。这与现今从事夏文化研究的考古工作者的认识完全相悖,后者认为夏主要是在今伊洛盆地、嵩山之下、颍水上游,也就是二里头文化分布的地域。虽然夏后期曾一度都于二里头,但其时夏的根据地仍在东方。谈论夏史,需要从禹治洪水事谈起。如果抛弃传说中夸张的成份,把它还原为通过开挖沟洫、“浚川”、“平治水土”一类工作,治理黄河下游一带因地势低洼而常发生的水涝灾害,禹治洪水事迹是很好理解的。禹治洪水事迹不是无根的猜想,而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古代传说,它有利于我们对夏史确立更完整、更准确的理解。

 在对谈环节,刘源指出沈教授的研究已自成体系,如果能将相关成果融合为专著出版,将极大促进学界对夏史相关重要问题的认识。徐义华表达了对沈教授长期坚守重要学术问题研究的敬意,并提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差异与融合问题,认为考古学的理论自洽或许无法与史实正确地结合,传世文本与知识体系生成的新认识可能带来古史理论意义的消解,如何结合二者的长处,是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龙山文化与九州的对应关系,新密新砦文化、高城遗址与夏文化的关系,以及意见相左、问题复杂的材料如何认识与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