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形象史学》主编刘中玉,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尚永琪致开幕辞。刘中玉对为何以“海洋文化研究的亚洲视野”作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提出三点认识:一是要深刻认识海洋文化研究的亚洲视野与以往亚洲海洋研究的不同,意在破除亚洲海洋是“被发现”的历史语境,从内部传统变迁的视野重新认识亚洲文化的“超稳定性”,是为今天的差异多元、求同存异的人类命运共同意识探寻一条超越自我的研究路径的新尝试。二是强调方法的传统与现代性实践。即要突破过于依赖方法的研究模式,超越重知轻行,以知代行的研究层面,真正把文化研究作为推进历史的工具,将民族的、国家的、区域的与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的精髓汇聚成发扬文化的驱动力。三是着眼于学术研究中“人性化”,坚持艺术、学术、文化为社会负责的态度,坚持古今中外皆为我用的原则,坚持协同合作的工作方式,超越“物”的物质属性,透物见性,透物见人。切实发挥文化研究、学术研究助益中国式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和内涵丰富的功能作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专业委员会旨在搭建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方法层面求会通,在研究意识方面求共同,共同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创新发展。
刘中玉致辞
尚永琪介绍了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建设目标、重点研究领域,并对以形象史学为切入口,整体性推进浙东文化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也谈到,本次会议既是浙东海洋文化研究学术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孙英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吴四伍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磊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薛海波教授、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广志教授先后围绕犍陀罗的弥勒信仰及对中土的影响、清代海洋治理的分类管理与区域合作、倭五王朝贡后日本列岛上的权势转移、4-6世纪欧亚丝路贸易体系中的蛮族与拜占庭、明州布袋弥勒形象的演变及其在日本的影响等议题做了主旨发言。
孙英刚作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是“海洋文化与形象史学论坛2023”之后,海洋文化与形象史学研究的再一次深度融合,与会学者围绕“海洋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文本、地域与文明互鉴”、“信俗文化与形象史学”三个分议题,结合各自的学科背景,做了深入的的研讨交流。在方法论层面,深入推进了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互动。对深刻认识海洋文化研究的亚洲视野、海洋文化研究地域主体性,构建有中国特色、世界胸怀的海洋观、海洋文化,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间,召开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年增选理事会,讨论了专委会委员、理事增选及未来发展规划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