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简介

发布日期:2019-01-21 原文刊于:

  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组,成立于1954年,组长贺昌群,学术秘书林甘泉。1960年历史一、二所合并,改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由贺昌群任主任,林甘泉、黄烈先后任副主任。1978年,战国秦汉史学科单独成立研究室,先后由林甘泉、吴树平、谢桂华任主任,朱大昀、吕宗力等先后为副主任;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合并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先后由黄烈、朱大渭任主任,宋家钰、李斌城任副主任。1991年历史所进行学科调整,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再次合并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谢桂华、李凭、卜宪群先后任主任,梁满仓、陈勇、卜宪群、杨振红先后任副主任。2009年至2014年,杨振红任研究室主任,邬文玲任副主任。2015年历史所进行学科调整,战国史和秦汉史合并为战国秦汉史研究室,杨振红任研究室主任,邬文玲任副主任。2017年至今,邬文玲任研究室主任,戴卫红任副主任。本室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5人;5位硕士生导师。本室包括战国史、秦汉史、简帛学三个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挂靠本室,主办《简帛研究》杂志和“简帛研究文库”丛书,自2013年起,《简帛研究》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秘书处也设在本室。

  本室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经济史、制度史、法律史、礼制史、金文、经学、简帛文书学等研究尤为见长。在传统的历史学方法外,亦注重与文献学、考古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自建室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出版各类著述数十部,论文数百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战国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和简帛学的深入发展。其中,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和林甘泉《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的具体途径》两篇论文荣获我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谢桂华、朱国炤参加编著的《居延新简》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和我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荣获我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和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林甘泉主编的《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获我院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奖。林甘泉的论文《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获我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2018年本室成员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有:《周秦汉晋时期制度变迁与地方社会》(邬文玲);《出土传世文献所见两周婚姻关系与政治》(刘丽);《秦汉时期的边疆统治与边疆社会》(邬文玲);《秦汉魏晋时期基层吏员研究》(戴卫红);《秦汉文书制度与基层社会》(庄小霞);《汉代图像与汉代人的观念世界》(宋艳萍);《汉代关塞制度与社会流通研究》(曾磊);《佛教传入对中古国家礼典及基层社会信仰的影响》(杨英)。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历史所重点课题有:《西周诸侯墓葬青铜器用与族群认同研究》(杨博);《秦汉颜色观念研究》(曾磊);《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文字、文本综合研究》(杨博);《魏晋南北朝谥法制度研究》(戴卫红);《蜀石经遗文考》(王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