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综合呈现>>文献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汉)毛亨等《毛诗注疏》|《儒藏·经部·诗经类》第一种

发布日期:2020-08-13 原文刊于:儒藏公号
儒藏编纂组

《毛诗》为古文经学,私传于西汉,由毛亨最早为之作《故训传》。毛亨,生卒年不详,鲁人。相传其《诗》学传自子夏,西汉初年开门授徒,著《故训传》传于侄赵人毛苌。毛苌被河间献王立为博士,开馆讲学。世遂有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之称。

 

《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是现存最早的《诗》之注本,亦是《诗》之汉学《毛诗》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阐述诗义,不信荒诞神奇之说,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发挥“圣道王化”的政治理想。这与三家《诗》采用阴阳灾异和谶纬迷信的内容说《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次,训释字辞,多取自先秦典籍,如《国语》《礼记》《周礼》《论语》《孟子》等,故其释义精当,可取者多,且保存了诸多古义。其三,《毛传》释《诗》,独标兴体,其标“兴”者一百一十六篇,为历来释《诗》之创举。

 

东汉时期,《毛诗》经卫宏、贾逵、郑众、马融、郑玄弘扬阐发,大行于世。尤其是郑玄作《毛诗传笺》,“兼通今古文,沟合为一,于是经生皆从郑氏,不必更求各家”,《诗》学研究遂由两汉的今古文论争阶段进入“郑学”的小一统时代。郑玄(一二七—二〇〇),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少好学,不乐为吏,“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游学十余年,返归乡里,开馆讲学,学徒相随者数百千人。后因党事祸起,隐修经业,杜门不出,著述为事。

 

《毛诗传笺》简称《郑笺》,是郑玄以《毛传》为本,为《毛诗》所作的笺注。其“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这里揭示了郑玄笺《诗》的目的和方法。其一,将《毛传》中或隐或略的部分加以阐发、补充和订正,侧重于文字训诂的角度。其二,如有与《毛传》不同的看法,就以自己的观点或吸取今文《诗》学的一些说法对《诗》进行解释。由是,郑玄笺《诗》不迷信经、传,在古文《毛诗》的基础上,又兼采鲁、齐、韩今文三家《诗》说。这就实现了今古文《诗》学的融合,创立了天下所宗的“郑学”。故自郑玄笺《诗》以后,《毛诗》日益流行,三家《诗》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毛诗传笺》成为天下通行的传本,并与《毛传》《毛诗序》共同构成了《诗》之汉学典范。

 

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如何对待古文经学家法的问题上,在“郑学”是否还要继承发展的问题上,《诗》学研究出现了郑学与王学之争、南学与北学之争,他们或申郑难毛,或申毛难郑,或议毛、郑异同,袒分左右,争论不休。直至唐代大儒孔颖达奉敕修纂《毛诗注疏》,全面继承《诗经》汉学的优秀成果,综合吸取汉魏六朝训诂义疏的精粹,既尊《毛传》,又尊《郑笺》,调和两家之说,持论方归于一致,《诗》学遂达于一统,进入了孔颖达注疏之学的时代。孔颖达(五七四—六四八),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人。少聪敏,诵记日千余言。及长,明服氏《春秋》,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又曾与刘焯辩论经学疑义,备受学人赞赏。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入唐,累官国子司业,迁祭酒。唐太宗时受诏与诸儒共同撰定五经义训,凡百八十卷,名为《五经正义》,《毛诗正义》即为其一。

 

《毛诗正义》又名《毛诗注疏》,其以《毛传》《郑笺》为疏之依据,采用“疏不破注”的原则,广征博引诸家之说以疏通《传》《笺》。在体例上是先列《毛传》(包括《毛诗序》)《郑笺》(包括《毛诗谱》),然后才是《孔疏》。疏中内容主要是对《传》《笺》进行诠释引申,以阐明诗义。其训释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之说为本,文字以颜师古考定之《五经定本》为主,并附有陆德明的《毛诗音义》。

 

陆德明(约五五〇—六三〇),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历仕陈、隋、唐三代,于陈为国子助教,入隋授国子助教,在唐任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曾“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经典释文·叙录》),《毛诗释文》即为其中一种。

 

《毛诗释文》又名《毛诗音义》,其序录部分简略概括了《诗经》从先秦至汉代乃至魏晋产生、传授的发展史,而且对于《诗经》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保存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此书正文广辑《毛诗》音义的注释,对唐以前音义作了简明总结,亦为后世音韵、训话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材料。《四库全书总目》言其“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之存,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濡无穷者也”(卷三三《经典释文》提要),正道中其特点。此书释音,既音经,又音注,其标音方法主要有反切、直音、如字三类。其中反切、如字两法清晰可辨,惟直音法所采用的“某音某”训式与明文字的正借法和明异文法有时所采用的训式相同,须细加区分。《毛诗音义》原本以墨书经文,朱字辩注,用相分别,使了然可求,不过今本经注则通为一例,其传本附于《毛诗注疏》中。

 

《毛诗注疏》是由朝廷敕编的一部官书,它在继承毛、郑旧说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汉魏六朝以来诸家《诗经》研究的精粹,实现了《诗》之训释、文字、音训的三统一,从而结束了自汉以来异说纷呈的派别之争,完成了《诗》学的统一。然物极必反,《毛诗注疏》虽以其权威统一了汉学的《诗》之研究,然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诗》之自由研究,从而造成了《诗》之汉学的停滞。

 

是书通行版本甚多,宋人收入《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明代有监本和汲古阁本,不过因辗转翻刻,讹误较多。清嘉庆年间,著名学者阮元主持校勘重刊宋本,并广校唐石经等古本,成为一代精校本。每卷之后,附有阮元所写校勘记。(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