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综合呈现>>文献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儒藏》“精華編”《周易述》校點説明

发布日期:2021-11-23 原文刊于:北大儒藏公号
張濤等

《周易述》校點説明 

 

《周易述》二十三卷,清惠棟撰。惠棟(一六九七——一七五八),字定宇,號松崖,因其祖父號「紅豆先生」,故世多稱其爲「小紅豆先生」。江蘇吴縣人,初爲吴江縣學生員,後改歸元和籍,著述多題「元和惠棟」,即源於此。惠棟倡導漢學,表彰古注,卓成一家,爲開創吴派之巨匠、乾嘉學派之中堅,余蕭客、江聲諸弟子亦顯名於後,王鳴盛、錢大昕、戴震、王昶等皆問學請益,並加之以師禮。惠棟勤於治學,著述等身,主要有:《周易本義辨證》、《周易爻辰圖》、《易例》、《九經古義》、《古文尚書攷》、《左傳補注》、《後漢書補注》、《續漢志補注》、《松崖文鈔》、《松崖筆記》、《九曜齋筆記》等。 

  

 

惠棟治經,源於家學。曾祖惠有聲、祖父惠周惕、父惠士奇,至楝,四世傳經,咸通古義。惠氏治學,特色顯明,即重漢魏古注,强調識字審音,不改古訓,並以「六經尊服鄭」爲治學座右銘。惠棟易學,肇始曾祖。明末,惠有聲集取李氏《集解》,以表彰漢《易》,至棟,歷四世而集漢《易》之大成。漢《易》去聖未遠,古字古訓,淵源有自,然經王弼,象數盡掃,老莊入《易》,唐孔穎達取王弼,棄漢注,王《易》日昌,漢《易》寖微。此後,「輔嗣《易》行無漢學」(《松崖文鈔》卷一《易漢學自序》引宋趙師秀詩)。李鼎祚不滿於此,廣加搜討,成《周易集解》一書,欲存漢《易》於一綫。乾嘉之際,漢學日熾,惠棟於天命之年後專心經術,尤邃於《易》,引申觸類,貫通其旨。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惠棟遊幕於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賓主相處怡洽,遂「講授之暇,篝燈撰著」,「説經論文,亹亹甚樂」(《松崖文鈔》卷二《秋燈夜讀圖序》)。值此之際,惠棟全力撰著《周易述》。他以鈎稽漢注、發明漢學爲宗旨,注義約取虞翻、荀爽之説,兼採鄭玄、馬融之旨,自注自疏,卓然一體,於漢學推波助瀾之功甚巨,「漢學之絶者千有五百餘年,至是而粲然復章矣」(錢大昕《潛研堂集》卷三九《惠先生棟傳》)。 

 

《周易述》原目爲四十卷,但闕卷七後半部分鼎卦以下及卷八下經十五卦和卷二十一《序卦》、《雜卦》二傳,實因惠氏並未撰寫。另,卷二十四至卷四十,「凡載《易大義》、《易例》、《易法》、《易正訛》、《明堂大道録》、《禘説》六名,皆有録無書」(《四庫總目提要》)。這六篇除《易法》、《易正訛》真正有目無書外,其他皆單行,故而只存目。 

 

《周易述》主要傳本有三:一爲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盧見曾雅雨堂刻本。此本刻於惠氏殁後兩年,當是最早刻本。此本目録四十卷,卷八、卷二十一内容全闕,卷二十四至卷四十僅列目録,並未刊刻,實爲二十三卷。二爲《四庫全書》本。此本二十三卷,卷八、卷二十一全闕。另較雅雨堂刻本闕卷二十三《易微言下》後半部分。三爲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廣東學海堂《清經解》刻本。此本二十一卷。後民國初年學海堂石印本、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皆源於此本。以上各本,雅雨堂本當爲祖本。 

 

我們此次校點,以雅雨堂刻本爲底本,以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校本(簡稱庫本),參校以《清經解》本(簡稱《清經解》本)。他校諸書所用版本如下: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一九八〇年影印世界書局縮印阮元校刻本;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版; 

徐鉉校定《説文解字》,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影印清陳昌治刻本; 

《易緯乾鑿度》、《春秋元命苞》,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本,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史記》,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版; 

《漢書》,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版; 

《後漢書》,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版; 

《三國志》,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版; 

《魏書》,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版; 

《汲冢周書》,《四部叢刊》影明嘉靖二十二年本;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版; 

許維遹《吕氏春秋集釋》,中華書局二〇〇九年版; 

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中華書局二〇〇〇年版; 

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版;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版;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版; 

《京氏易傳》,《漢魏叢書》本; 

司馬光《太玄集注》,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版; 

仇兆鼇《古本周易參同契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影印本; 

《六臣注文選》,《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宋刊本; 

《隸釋》,中華書局影印洪氏晦木齋刻本; 

惠棟《周易本義辨證》,清惠氏紅豆齋鈔本; 

惠棟《易漢學》,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惠士奇《易説》,清道光九年學海堂刻《清經解》本。 

  

 

書前目録根據正文内容重新編製。校點者學識有限,聞見未廣,其中或有疏漏,懇請方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