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古代文化史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王船山《龙舟会》杂剧的研究

发布日期:2020-01-10 原文刊于:

                     王船山《龙舟会》杂剧的研究

                       刘永霞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由于他晚年隐居在衡阳石船山,因而被尊称为“船山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享年七十四岁。王船山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年轻时曾组织义军抗击清军,明亡后他还担任过南明王朝行人司的“行人”,后来被奸臣陷害入狱。幸好有大臣保他出狱,出狱后他便回了老家,此后直至终老,他便过上了一种艰辛而又淡泊的隐居生活。

王船山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儒者,他对晚明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反思,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之作中,而且还表现在他的诸多诗文中。王船山的一生著作等身,他对文字的运用,涵盖了诸多的体裁,他甚至还写杂剧,用来抒发他对人生、社会的热切关怀。在《船山全书》中就收有王船山的一部“《龙舟会》”杂剧。他的这部杂剧是写什么的呢?如果说诸多的元杂剧都有表现“风花雪月”的题材,那么,我们可能会对《龙舟会》杂剧的题材有类似的猜想。但纵观王船山注释儒家经典的“刚健风格”以及他的大量诗文的“忧国情思”,我们感觉这部杂剧应该也和此类主题有关。下面,还是让我们揭开王船山“《龙舟会》”杂剧的神秘面纱,一睹其令人无限遐想的真实容颜!

 

  一《龙舟会》——一个悲壮凄美的乱世复仇故事

《龙舟会》杂剧共包括“四折”,在第一折之前还有一段“楔子”。此剧的历史背景约在中晚唐时期,即安史之乱后的乱世。剧中描述了一个江南小女子谢小娥为被枉杀的父亲和丈夫报仇的故事。巴陵人谢小娥,自幼丧母,是独生女,父亲谢皇恩将其拉扯成人后,招了一个上门的段不降为婿。翁婿俩往返于巴陵和苏杭之间,做些小买卖,一家三口过着有衣有食的生活。在谢小娥婚后的第三年初春,翁婿俩照旧去苏杭做生意,并在四月时请熟人稍信给小娥,说是生意挺好的,还买了些家用的货物,已到江州,很快便返乡。之后,直到暮秋,谢小娥仍然没有等到父亲与丈夫归来,于是,她便感觉到凶多吉少了。那么,谢小娥的父亲与丈夫为何迟迟不返乡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谢小娥的父亲与丈夫在江州城被贼人劫杀,命丧黄泉,成了孤魂野鬼。但是,谢小娥并不知情,只能在悲伤与等待中度日。剧情就是在扮旦的谢小娥悲戚地开唱《如梦令》中展开的:“点点芦花飞去,还似春风柳絮;再也不回头,远趁沙汀雁渚。无据,无据,目断云中烟树。”[1]春光无限美好,但人事不能如意,日日期盼的亲人音信渺茫,孤女谢小娥感觉孤单而悲凉。接下来,便引出了剧情“第一折”的内容。谢皇恩与段不降做了冤死鬼后,其鬼魂便在小孤山神女跟前哭诉,哀求神女为其伸冤。小孤山神女是神仙,当然知道杀他们的贼人是谁,但人间仙界有别,她不能直接告知杀他们的仇人的名字,于是她便施法,让俩冤魂给谢小娥托梦,在梦中告诉他俩被杀的经过以及带有仇人名字的字谜。之后,谢小娥果然做了一个这样的梦,她被告知仇人的名字是两句字谜,即“车中猴,门中草”与“田中走,一日天”。俩冤魂还担心谢小娥醒后不相信梦中之事,她父亲的孤魂便在小榻前滴了几滴血,以为凭证。谢小娥梦醒后果然发现小榻前有几滴血,于是对梦中之事深信不疑,便下决心要报仇雪恨,她唱道:“谢小娥死也不教这贼活著哩。呀,天已明了,……我自带几两盘缠,有爹爹海船上买一把倭刺随身,向江湖寻取高人,拆此字谜去。……生离死别已经春,枉杀高楼望远人。若访得那贼呵,任你钢头铁额,也教他成齑粉,只难得个会读书的识字真。”[2]这是“第一折”的主要内容。

“第一折”用了神话的表现手法,用神仙点化、帮助托梦的方式,让谢小娥知道了父亲和丈夫被害的事件。这种神话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常用的,究其缘由,大概与中国古人的“天地人”三才的三维思想有关。“人”处在天地之间,死而入地为“鬼”,“天”在上,乃众多“神”与“仙”居住的地方。古人敬天神畏鬼魂,以此筑构起了自己的世界观。此剧中的神仙“小孤山娘娘”,帮助冤魂给亲人托梦,说明“天道”仍是善恶分明的,但是“天神”并不能代替人做任何事,人必须得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其实,作者王船山就是很彻底的儒家人文理性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他都是用自己的理智去面对和解决的。

接下来的“第二折”描述了谢小娥巧遇官员李公佐而解了字谜的一段奇缘。谢小娥带了点路费,一路走来,终于到了汉阳城中的“晴川阁”。“晴川阁”是汉阳城一景,重新修葺后,上边派了一可靠的老头张搬古看守。这老头儿便携了老太婆作伴,两口子就住在“晴川阁”旁的小屋里。谢小娥孤孤单单,见了老太婆,两人都觉得可亲,于是,她便认了老太婆做干娘,就在老两口对面的西厢房住下了。之后,她便将这个字谜粘在了“晴川阁”的阁柱上,盼望着南来北往的游人中有人能替她解谜。有一日,“晴川阁”上来了一位官人,因受风阻,他便只好进湾登岸。无奈,只好滞留两天。他看到此地有一胜景“晴川阁”,便去登台观玩。这个官人就是李公佐,他属唐代皇族的一支,大约在他这辈上家道就中落了,由于叔叔的推荐,才做了个江南观察判官。正值中晚唐的乱世,唐德宗为避朱泚军乱,驾幸梁州(即陕西汉中),李公佐此行正是为了接济关中而去督发江南兵马钱粮的。所以他被大风阻于汉阳,很是忧心,而春光的美好,又增了他的几分愁肠,他唱到:“渺渺芳洲,桃波微皱,碧草如油,红芽初透。问春色如斯,为何人 牵就?吊古含愁,古人知否?”[3]接下来描写了李公佐上了“晴川阁”后,看到了柱上的字谜,便很好奇,问明缘由后,他被此弱女子的冤情所打动,于是,就为谢小娥解了字谜。谢小娥千恩万谢,之后便欲寻贼人报仇去。李公佐是个正直的官员,他担心谢小娥弱小而吃亏,就建议她女扮男装。他又考虑到谢小娥杀了仇敌后无凭据而吃官司,还给她写了一个凭证:“杀谢皇恩者申兰,杀段不降者申春,神告分明,谢小娥持此报冤为照。贞元十二年二月判江南军事李公佐批。”他嘱咐谢小娥,报仇后可持此凭证去见官。此后,俩人各自踏上了征途。

“第三折”写谢小娥女扮男装,化名为“李小乙”,在江州城找到了仇人。之后,她便到仇人申兰家里做了佣工。历经三年,她深得申兰的信任,便升了管家。在第三年的端午节,她将申兰及其喽啰灌醉后,便手刃仇敌,为亲人报了仇。之后,她便带着两颗贼头以及藏在申家的她父亲的血衣到官府投案。江州刺史尽管对这件事很诧异,但不得不相信谢小娥手上的真凭实据,再加上官员李公佐的证词,于是便判她无罪。“第四折”写谢小娥入了佛门,在江陵瓦官寺当了比丘尼。三年后,与李公佐在寺外的“澄江楼”相遇。谢小娥诉说了自己的报仇经过以及对恩人李公佐的感恩与记挂,李公佐听完后佩服不已,他唱道:“去东吴,返东吴,长忆晴川女丈夫,冤仇报得无?恨贼徒,斩贼徒,愧我丹心一点孤,飘零在五湖!”[4]他盛赞谢小娥为“女丈夫”,同时又感慨自己作为“真丈夫”的无能。最终,李公佐由于报国无门而归乡。谢小娥对自己和李公佐的命运悲叹不已,她唱道:“莽乾坤,只有个闲钗钏,剑气飞霜霰。蟒玉锦征袍,花柳琼林宴。大唐家九叶圣神孙,只养得一颗胭花贱。”[5]

最后,谢小娥因与恩人重逢后了却了心愿,从此便浪迹江湖。

这就是《龙舟会》杂剧的主要剧情。此剧虽然描写了弱女子谢小娥报仇而大快人心的事,但始终都笼罩着一股寒冷悲壮的透心凉气,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现实的残酷与不公。戏剧和现实永远是交织的,那么,《龙舟会》杂剧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现实?以下做一分说。

 

     二《龙舟会》——一把穿透黑暗现实的利剑

《龙舟会》杂剧的剧情,正如以上所说,描写的是一个弱女子为父夫报仇的事,这就引起了我们的诸多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法律来解决呢?为什么强盗能盛行呢?谢小娥到底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剧情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乱世”。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正是“安史之乱”后、皇帝被迫南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的混乱时局。凡是乱世,总有诸多相似,典型的表现莫如君弱臣强、大权旁落;君臣无信、强臣相争;奸臣当道、嫉贤妒能、朋党为奸、损公肥私、贪污腐败、骄奢淫逸;内乱外侵、民生苦楚,等。谢小娥和李公佐就生活在这样的乱世,他俩的出身不同,谢小娥是没有任何靠山的平头百姓,而李公佐是个出身皇裔的中层官员,但二人却有着类似的悲剧命运。谢小娥的悲剧在于一个弱女遭亲人被害而只能自己报仇的孤单与无助,而李公佐的悲剧在于一身正气的他不为朝廷所用,虽说各有各的“悲”,但这个“悲”的总源头就在于正道的衰落与邪道的盛行。那么,为什么“正不胜邪”?这个责任该由谁负?首先,应该由君主来负责。唐德宗李适即位之初曾是一位刚明有为的君主,但后来越来越昏庸,如重用奸臣卢杞、裴延龄等人而残害忠良,又为了自己的贪欲而对百姓横征暴敛等等,于是,逐渐造就了一个民不聊生的乱世。

这就是谢小娥和李公佐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果说谢小娥是个没有任何背景的百姓,亲人被强盗杀害后只能自己报仇,因为她不相信官府,事实上官府和强盗也是沆瀣一气的,《龙舟会》将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三折”,杀死谢小娥亲人的强盗在端午节喝多了酒,就唱道:“弓兵们是我小喽啰;捕盗官是我亲翁婿;大花押,佥几个擒孥手;纸甘当,填一个全无弊;黄白米,已送入在靴州里,有时露着一些些,只教那地邻保长臀皮替。”[6]可见,官匪勾结,已经到了多么肆无忌惮的地步,百姓良民的冤苦怎么可能得到公正对待呢?

那么,李公佐的悲剧命运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缘由就在于他是个正直的人,是个拥有公正心的官员,他自己不贪污,也不会给上级送钱财,这样的人,在一个腐败横行的时局中,怎么会得志呢?最终,李公佐的结局就是去官归乡。而从一个小娇女蜕变为大侠女的谢小娥只能浪迹江湖,他俩都是不被俗世接纳的人。可见,现实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与腐败,正直的人没有容身之所,贪官污吏和盗贼强匪则横行无忌,《龙舟会》杂剧所揭示的正是这样一个“黑白颠倒”的社会。

诸多乱世的共性之一就是吏治腐败,《龙舟会》杂剧在谢小娥报仇后去自首时,有这样的描写:“(刺史钱为宝)今日天中佳节,正好在内衙饮酒,外面击鼓喧闹,说甚妇人杀贼报仇。这事有甚想头滋味!但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且出去问他。”[7]接下来,当谢小娥禀明了杀人缘由后,钱为宝就厉声问道:“这妇人好一刁哩。我且问你:人命关天,你有甚凭据,杀许多人,却来说鬼说梦?”[8]谢小娥答道:“有李判官大人批照在此。”钱为宝看后便说:“元来他有墙壁,难为他不得。也罢!我如今表奏当今,说你孝烈,讨旌表可好?”谢小娥听后便谢绝了,并表示自己不要任何虚名,只想遁入空门。钱为宝便暗自思量道:“一来这妇人硬帮不好惹;二来李判官是上司参佐;三来不行申报,那贼家中赃物便入官。”于是说:“叫保长。他既有赃据,著地方将贼人尸首扔入江中去。一面差人收查贼赃入官。这妇人不消羁管,认他去罢。”[9]这个命案就这样结了。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首先,刺史钱为宝对这个案子的态度。刚开始,钱为宝认为这个案子就是一彪悍民女的复仇案,可是,当他听说此女还有李公佐判官所写的凭据后,便改变了态度而相信谢小娥有官员后台。于是,钱为宝想了个名利双收的方案,即给谢小娥报烈女称号,这样做,自己不仅有政绩,还可得上级嘉奖,又送给李公佐判官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此时的谢小娥已看破红尘,于是便谢绝了这个提议。钱为宝并不甘心,“名”得不到,他总不能让自己连一点“利”都没有吧,于是,他便叫保长把贼人的尸体投到江中,并没收了贼人的赃物。我们一想便知,那赃物除了进了钱为宝的口袋,还能去哪里呢?如果再仔细分析一下,还会发现,哪有朝廷命官能将案中人的尸体投江的做法,这明摆着就是不想上报入档,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私了”的做法。可见,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钱为宝是不干的,他中饱私囊的胆子是多么地大!这就是典型的贪官形象。

作者王船山所创作的《龙舟会》杂剧,从整体看,就是一部弱女子复仇记,但从中却折射出对现实的穿透力与批判,这也可能是作者以此来影射明末乱世的情景。当然,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作者对谢小娥私自报仇的壮烈行为是肯定的,对于普通人反抗黑暗势力的压迫是支持与提倡的。整部剧里有两个主角,即谢小娥与李公佐,谢小娥被逼从娇女变成侠女,为自己报了仇;而李公佐这个“以道自任”、一身正气的官员只能归乡而了却残生,那么,还有谁为苦难的苍生做主呢?正如李公佐感慨道:“倚危栏,脉脉望江天;倒清光,看透了镜中人面;冰丝萦水曲,飞雪覆渔船;不如他罢钓高眠,看足了散天花,把琼瑶碎剪。碧海云连,空凝望孤飞白雁传书怨;寒梅香浅,只高吟槎枒枯树寄愁篇。江山满目,都是愁人处也。乾坤何处不烽烟!哀哀寡妇诛求遍!纵好谁怜,夕鸟归飞倦!”[10]

(《明史研究论丛》,201712月)

 

   



[1]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891页。

 

[2]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891页。

[3]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899页。

[4]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916页。

[5]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918页。

[6]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908页。

[7]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911页。

[8]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912页。

[9]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912页。

[10]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第9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