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四卫拉特联盟的形成

发布日期:2019-07-02 原文刊于:《欧亚学刊》2007年第6辑
青格力

历史上,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曾对内陆欧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卫拉特(oyirad[1]是最后一个深刻影响内陆欧亚历史的游牧民族,有学者称其为最后的游牧帝国。因此,卫拉特历史的研究不仅对游牧民族历史本身,而且对整个内陆欧亚历史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卫拉特,也称西部蒙古。卫拉特历史研究中四卫拉特dörben oyirad)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历史文献中使用四卫拉特由来已久,卫拉特人的一些重要史书也往往冠以《四卫拉特历史》(dörben oyirad-un teüke[2]之名。对四卫拉特所包含的涵义,学术界至今莫衷一是。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卫拉特四万户[3]四卫拉特联盟说;[4]卫拉特四个系统说[5]等等。多数学者倾向于四卫拉特联盟这一观点,并认为其形成时间在15世纪中、14世纪末或更早的13世纪的成吉思汗时期等。笔者虽赞同四卫拉特联盟一说,但在四卫拉特联盟的起源以及性质问题上,却与以往的研究和观点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所谓四卫拉特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初,卫拉特诸部为了对抗喀尔喀部的攻击而组成的左翼军、右翼军、中央军和后卫军等军事组织的联盟。四卫拉特联盟在17世纪中叶与喀尔喀部达成和解后开始涣散,至17世纪80年代绰尔斯部噶尔丹霸权的出现使四卫拉特联盟最终瓦解。关于四卫拉特联盟的性质,即其组织形式以及演变过程,将有另文阐述。本文专就四卫拉特联盟形成的时间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些学者把四卫拉特联盟的起源追溯到15世纪或更早的时期,其根据是蒙古编年史(如1663年编成的《蒙古源流》(erdeni-yin tobči)、1650-1570年间编成的《黄金史》(Altan tobči)、17世纪初编成的《黄册》(sir-a tuγuji)、1604-1627年间编成的《黄金史纲》(quriyangγui altan tobči)等等)中记述早期卫拉特历史时都使用了四卫拉特。但这些史书均成书于17世纪中期以后的东蒙古,且多属抄本。所以不能排除其在传抄过程中受到后世影响的可能性。例如,四卫拉特一词往往与盛行于东蒙古的社会组织单位的tümen)或omoγ/ oboγ)等词形成联缀。然而在17-18世纪由卫拉特人所编写的,同样关系到16世纪以后的卫拉特历史史籍中四卫拉特一词却没有与等联缀的现象。可见,出现于东蒙古编年史中的四卫拉特一词,是明显受到了东部蒙古社会组织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以其直接证明四卫拉特的性质及其形成时间。所以,我们还要考虑形成部落联盟所必要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因素。游牧部落联盟,是指几个相对独立的部落在一定时期内,因共同的利害而结成的联合体。它与君主统治下的统一政权不同,联盟中的各个部落仍各有首领,首领之间是平等或同盟关系,由共同推选的联盟长协调部落间的合作,制定共同法规等是其重要特征。在考查 “四卫拉特联盟形成这一问题时,也应考虑是否具备上述特征和条件。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期,整个蒙古高原处于战乱纷争之中,只有各部相互联合才能生存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当时的卫拉特被称之为林木中百姓qoi-yin irgen),由忽都合别乞(qutuqa beki)率领。拥有共同的领袖,说明林木中百姓已是个联合体。这一联合体先和弘吉剌等十一个部落结成联盟与铁木真、王汗为敌。被击败后,忽都合别乞又与塔塔儿、乃蛮、泰亦赤兀惕和其它许多部落结盟,共推札答阑部札木合为联盟长——“古儿罕,也被铁木真击溃。[6]后来卫拉特再次与乃蛮等部落联盟,复与铁木真战,也以失败告终。1207年,忽都合别乞率众卫拉特降成吉思汗,卫拉特成为蒙古帝国的一员。并保留其原领地和属民,仍由忽都合别乞统辖。[7]忽都合别乞家族得到了世代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联姻的特殊荣耀。[8]据《史集》记载,当时卫拉特共有四个千户[9]有学者认为四卫拉特一词便来源于此。由于缺乏史料,我们对蒙元时期的卫拉特诸部落成员及其社会状况知之甚少。只知道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王位时期(1260—1264),卫拉特支持了阿里不哥;[10]后在海都反对忽必烈时(1268),也有很多卫拉特人站在海都一边。此外,在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钦察汗国都有卫拉特将领和军队。[11]这一时期的卫拉特分属蒙元皇帝和诸王管辖,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势力,因而不具有形成联盟或军事组织的历史条件。  

1368年元朝被推翻后,元政权退回蒙古高原,以后元时代而继续存在。但大元帝国的威严已经逝去,王权名存实亡,权臣贵族势力取代可汗,意欲独立或各自为政。卫拉特也趁机与阿里不哥裔也速迭儿合谋杀害了脱古思帖木儿汗(usqal qaan,1378-1388在位 )。[12]东蒙古编年史的记载似乎表明,在元亡之后的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期,已经出现四卫拉特。相关记载有两种:一、综合《黄册》和《蒙古源流》,在元裔额勒伯克汗(elbeg nigulesugči qaan,1394-1399在位)时代,由绰罗斯部(čorus[13]浩海太尉(quuqai tayu)统领四卫拉特(dörben oyirad)。后遭额勒伯克汗错杀,其子巴图拉丞相授汗命管辖四卫拉特。古哷讷古特(kerenügüd)部乌格齐哈什哈(ügeči qasaq-a对此大为不满,说杀我臣浩海,知有我在,竟令我所属之巴图拉领四部耶?。于是,乌格齐哈什哈擒杀了额勒伯克汗。约在1415年,乌格齐哈什哈子额塞奎(esekü)又杀死了巴图拉丞相[14]二、《蒙古黄金史》及《蒙古黄金史纲》的记载略有不同,综述如下:额勒伯克汗错杀浩海太尉之后,命其子巴图拉丞相与乌格齐哈什哈共治四卫拉特。而巴图拉丞相与乌格齐哈什哈擒杀了额勒伯克汗,率四卫拉特叛离。[15] 

我们姑且不考虑文献记述之间的差异,可得到的明确信息是:乌格齐哈什哈在巴图拉之前曾统领过卫拉特。据《蒙古源流》载乌格齐哈什哈之言,浩海为乌格齐哈什哈属下,卫拉特属乌格齐哈什哈统辖。额勒伯克汗令巴图拉管辖四卫拉特,表明可汗有权任命卫拉特统领,他无疑是想继用元朝委派地方官的权力。乌格齐哈什哈很可能是元朝时期被任命的卫拉特领主。元亡后,卫拉特仍由他统领。他参与杀害脱古思帖木儿汗,后又消灭额勒伯克汗,使卫拉特与元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彻底被打破。卫拉特也就在额勒伯克汗时代脱离了元裔王室的统辖。清修《明史·瓦剌传》称: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元亡,其强臣猛可帖木儿据之。

额勒伯克汗之后,坤帖木儿(kun temür qaan,1399-1402年在位)为蒙古可汗。研究者一般认为,猛可帖木儿与蒙古文史料所记载的乌格齐哈什哈同属一人。[16]这就表明,这一时期的卫拉特是隶属于乌格齐哈什哈的控制。《明实录》建文二年(1400)二月癸丑条载:谍报胡寇将侵边,上遣书谕鞑靼可汗坤帖木儿,并谕瓦剌王猛哥帖木儿等,晓以祸福。可知明朝同等对待猛可帖木儿和蒙古正统可汗坤帖木儿,分别遣书晓谕。与东蒙古可汗一样,猛可帖木儿(即乌格齐哈什哈)统治着卫拉特,证明卫拉特是猛可帖木儿强权统治之下的统一体,而不是一个联盟。随着猛可帖木儿统治的结束,卫拉特亦迅速分裂。《明史·瓦剌传》记载:(猛可帖木儿)死,众分为三,其渠曰马哈木,曰太平,曰把秃孛罗。马哈木(mahmud)属绰尔斯无疑,太平(tayiping)和把秃孛罗(batubolod)所属不太确定,三部势力结成了联盟。猛可帖木儿的霸权很可能遭到这一联合势力的反对而被消灭。这一联盟在《明实录》中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403年的8月,明廷向三位首领派去了使者[17]。坤帖木儿之后,东蒙古权臣阿速部阿鲁台太师拥立非元裔的鬼力赤为蒙古可汗,卫拉特联盟与之对立,双方多次交战。[18] 1407年明廷得到消息,东蒙古鬼力赤为部下所废,其众欲立本雅失里。本雅失里(öljei temür),额勒伯克汗之子,一时流亡撒马尔罕。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联盟开始与本雅失里及其拥立者阿鲁台等对抗。1409年,明廷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19]协助卫拉特攻击阿鲁台等东部势力。1412年,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联盟消灭了本雅失里,阿鲁台败走,立答里巴(delbeg)为蒙古新主。此时,明成祖对卫拉特势力的态度由支持转为扼制和削弱其力量,经两次征战,1414年击溃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势力。1415年马哈木死,其子脱欢(toγon)相继杀太平、把秃孛罗,三部联盟被统一所取代。脱欢意在统一卫拉特后,欲彻底清除东蒙古贵族势力,进而统一整个蒙古。1434年他杀死阿鲁台,立元王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封太师,大大削弱了东蒙古贵族势力1440年脱欢死,子也先(esen)继父位。脱欢父子的目标不止于卫拉特的联合和统一,而是要实现包括东蒙古部分贵族和兀良哈三卫等势力在内的更广泛的联合和统一。西自巴尔喀什湖一带伊斯兰化或突厥化的蒙古系部族,东至朝鲜;北起贝加尔湖,南迄长城的整个部族都成为其征伐的目标。也先势如破竹般不断向东西扩张,继而又把目标指向了明朝。在1449年的土木战役中,也先以少胜多并俘虏了明英宗。[20] 1453年也先用计,杀与之联合的阿噶巴尔济济农等东蒙古强臣,自封为可汗,独揽蒙古大权,最终实现了蒙古高原的统一。但这种以武力手段建立的统一,因缺乏其应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在也先称汗的同时,庞大帝国的内部即出现了分裂。1454年,随着他与部下阿剌知院发生冲突并遭擒杀,帝国瞬间崩溃。

可见,除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位首领暂时的联合之外,直到也先时代未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卫拉特联盟,所谓的四卫拉特联盟就更谈不上了。继也先之后,虽有阿失帖木儿和克舍等残存势力与政局混乱的东蒙古对峙,但卫拉特已如同散沙,难有作为了。《明史·瓦剌传》提到: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属分散,其承袭代次不可考。

15世纪70-80年代,达延汗即位(1470-1543)统一东蒙古后,摄政满都海彻辰夫人遂即征服了卫拉特。卫拉特完全失去与东蒙古抗衡的力量,逐渐西迁,分散在东至坤奎、札布罕河以东一带,西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谷,北至唐奴山、叶尼塞河上游,南低哈密北山的广阔区域。直到16世纪30年代,卫拉特一些部落首领除与相邻的东蒙古右翼三万户首领小有战端外,再也没有出现过影响到东蒙古局势的联合行动。说明这时期的卫拉特诸部处于各自独立、互不附属,没有联盟的相对平稳状态。在中亚地区,卫拉特虽然仍是很强的势力,也经常发生一些战争,[21]但其规模较小,不足以促成卫拉特诸部的联合和统一。 

 

 

 

1542年,达延汗之孙土默特部阿勒坦汗altan qaan俺答汗,1507-1581成为东蒙古右翼三万户的统辖者。1552年起阿勒坦汗及其右翼势力大举深入到卫拉特腹地,开始了对卫拉特的多次征服战争。对此《阿勒坦汗传(erdeni tunumal neretü sudur orusiba)、《蒙古源流》都有记载。

1552年,阿勒坦汗远征卫拉特,在控奎(könggei)、布罕(jabqan)攻击奈曼明安辉特(nayman mingγatu qoyid)部,杀死其首领之一玛尼明阿图,俘其妻儿,占领了和宁(qonin和林)(《蒙古源流》69b)。

1558年,阿勒坦汗由折拉曼罕(jalaman qan)山进攻辉特部之一郭林明安,在巴颜喀喇击败奥奇热太师。进而越过克奎罕(kökei qan)山,败额鲁特(ögeled)和巴噶图特(baγatud)二部首领博图海太师、翁辉青桑等。班师途中在折拉曼罕山一带降服奇喇古特(kirγud)部首领济格根阿哈,并与之联姻(《阿拉坦汗传》11b-12a)。

1562年,阿勒坦汗曾孙库图克台彻辰鸿台吉(qutuγtai sečen qung tayiji)再次引军深入卫拉特,在额尔齐斯(erčis)河畔袭击土尔扈特(torγaγud)部,杀其首领喀喇博郭罗,使土尔扈特部只剩半数人马。彻辰洪台吉军又掳掠西鲁毕斯(šilbis)和土尔扈特的部分人口后返回(《蒙古源流》70a)。 

1568年,阿勒坦汗复征卫拉特,由阿尔泰山进兀达图图木(uuda tutum)地方,接受了奇喇古特部济格根阿哈的觐见。在巴克(baγ)地方,出身奇喇古特部的钟格夫人生一子,阿勒坦汗为之取名布达失力(budaširi),并宣布将卫拉特分封给布达失力。卫拉特被称作卫拉特万户 oyirad tümen(《阿拉坦汗传》12b-13a)。 

1574年,布延巴图尔洪台吉兄弟率鄂尔多斯兵出击卫拉特,在杭爱(qangγai)山之阳大败以额色勒贝奇雅为首的奈曼明安辉特部。同时,远征脱忽麻(toγmaγ)的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也与之相呼应,凯旋途中从巴里坤(bars köl)转而向北,在折拉曼罕山后攻巴噶图特部。其子鄂勒哲伊勒都齐追击巴加拉西哥青为首的绰罗斯(čorγas)部杜尔伯特奥托克(dörbed otuγ)三个月之久,最后在唐努乌梁海地方之图巴罕罕(tobqan qan)山阳掳掠他们之后返回(《蒙古源流》71a)。 

我们注意到,阿勒坦汗是逐一击败了辉特部、额鲁特、巴噶图特、西鲁毕斯、奇喇古特、土尔扈特部和绰罗斯部杜尔伯特奥托克等部落。这些部落中除了杜尔伯特可能依附于绰罗斯之外,其余都是单独出现而被阿勒坦汗所征服,他们并没有联合起来进行防御或对抗来自东部的打击。很显然,当时的卫拉特不是一个统一的卫拉特,也没有具备联合抵制外来攻击的机制。面对阿勒坦汗的进攻,卫拉特没有能联合起来,也就没有组成四卫拉特联盟。

在史料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阿勒坦汗传》。这部传记中记载了阿勒坦汗以及东蒙古右翼势力对卫拉特进行的战争。此传写成于距阿勒坦汗死后仅30余年,惟有孤本传世,史料价值极高。它与前述东蒙古史籍相比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是:《阿勒坦汗传》中虽有卫拉特oyirad  93节,99节,102节,248节)、卫拉特·乌鲁斯oyirad ulus 103节,253节)、卫拉特·图们oyirad tümen  90节,253节)等指称,但不见四卫拉特dörben oyirad)之称。卫拉特卫拉特·乌鲁斯是泛指卫拉特人,可能是阿勒坦汗征服以前对卫拉特的称呼,而卫拉特·图们即卫拉特万户之称,显然是与阿勒坦汗将卫拉特分封给布达失力,纳入右翼万户体系有关。说明当时确无四卫拉特这一称呼,也是四卫拉特联盟不曾存在的一个有力佐证。这亦与明代的各种汉文史料无四卫拉特相互印证。

在阿勒坦汗征服卫拉特的战争中,和硕特以外的其它部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其中以辉特、额鲁特、巴噶图特等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势力被大大削弱。另外,由于卫拉特被纳入东蒙古右翼万户组织,有了共同的宗主,从而使一直处在分散状态的卫拉特形式上归并于统一的管辖之下。 

 

 

 

    1574年以后,东蒙古右翼势力停止了对卫拉特的征讨,表明卫拉特已经依附于阿勒坦汗。但是,1582年阿勒坦汗之死以及随后的东蒙古右翼政局的变化,使卫拉特又很快摆脱了东蒙古的控制。特别是1585年,布达失力在与扯里格争夺王位继承权失败后,事实上也失去了统辖卫拉特的权力。继之而来的是喀尔喀部对卫拉特的征伐。喀尔喀部是达延汗幼子格森札札赉尔后裔。格森札札赉尔有洪台吉称号。他死后,七子分得家产,各为首领,统称喀尔喀七部。东蒙古土默特右翼势力对卫拉特的统治终止后,喀尔喀趁机向卫拉特发动了进攻,其目的是将卫拉特纳入其控制之下。   

森札札赉尔的第三子后裔阿巴岱赛因汗(abatai sayin qaan,1554-1589)越过控奎、布罕,在科布科尔克日雅(Köbkür keriy-e)击杀了和硕特部首领哈尼诺延洪郭尔(qanai noyan qongγor)后,遣其子苏布岱(Sobodai,1573-?)为卫拉特新的主。[22]有关阿巴岱汗发动的这场战争的具体年代,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谢·那楚克道尔吉将其误定为1577年。[23]因为,哈尼诺延洪郭尔的第五子顾实汗生于1582年,第六子色棱哈坦巴图尔的生年虽不详,但至少应该在1583年以后。所以,哈尼诺延洪郭尔战死的时间自然也在这年以后了。或者说,是在1583年至击杀他的阿巴岱汗死去的1589年之间田英弘认为是在明万历(1573-1619在位)前十年的后期,[24]也不完全符合这个条件。如果要考虑1581阿勒坦汗死后土默特右翼的政治局势,那么应该在布达失力在王位争斗中失败,东蒙古对卫拉特控制中断后的1585年到阿巴岱汗死去的1589年之间更为恰当。阿巴岱汗死后,卫拉特人立刻擒杀了坐镇卫拉特的苏布岱汗,废弃了喀尔喀的宗主权。史料没有提供苏布岱汗被杀的具体时间,但不会与阿巴岱汗死去的1589年相隔太远。《宝贝念珠》(erdeni-yin erike)载:赛因汗一去世,卫拉特人就擒杀了苏布岱汗并叛逆了。 [25] 

喀尔喀众多首领之一阿巴岱汗进攻卫拉特,这与他和阿勒坦汗之间的特殊关系有关。香巴著《阿萨拉克奇史》(asaraγči neretü-yin teüke)记载阿巴岱汗从十四岁开始直到二十七岁(也就是1567-1581年之间)的多数时间都在征伐,并且打败了敌人,被尊奉为土谢图汗 [26]《额尔德尼召寺志》(erdeni jou-yin teüke)记载称他十五岁(1568年)开始征战,并称他所进行的是统一喀尔喀部的战争[27]。十四、十五岁便开始进行征服战争似有夸大之嫌。1568年左右是阿勒坦汗第二次征服卫拉特的时期,喀尔喀部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所谓十四、十五岁的阿巴岱汗参加的战争,指的应该是阿勒坦汗对卫拉特的战事。和田清曾推测,阿巴岱汗的父亲诺诺和协助了1552年的阿勒坦汗对卫拉特的第一次征服战争。[28]1568年,由其子协助阿勒坦汗也是自然可以理解的。阿巴岱汗在宗教信仰方面所表现出对阿勒坦汗的追随也很能说明问题。当他得知阿拉坦汗处有高僧宣教时,立即派使者前往,请求阿勒坦汗也给他派一位宣教师。已是生命垂危的阿勒坦汗执意召见使者,并指示其身边的高僧果芒囊索前往。召见使者后的第七天,阿勒坦汗死去。阿勒坦汗和阿巴岱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毫无疑问。由此可以推测,阿巴岱汗积极协持了阿勒坦汗对卫拉特的征服战争,而阿勒坦汗也对其统一喀尔喀各部的行动给予支持,使阿巴岱汗得到了喀尔喀诸部的领导地位。阿巴岱汗对卫拉特的征讨,与他和阿勒坦汗的这种特殊关系密不可分。实际上他是试图效仿阿勒坦汗,继续推进东蒙古对卫拉特的征服和统治。他在征服卫拉特后宣称报了三十三名结飘带,四十四名插羽翎,六十一名擎旗子’[被杀]之仇 [29]根据《黄金史纲》,这指的是1453年也先设宴计杀阿噶巴尔济济农一事。[30]阿巴岱汗完全以东蒙古的代表自居,报了百多年的夙仇。而这也曾成为阿勒坦汗征讨卫拉特的理由[31] 

阿巴岱汗采取首先袭击和硕特部的策略,旨在给卫拉特有效的打击因为和硕特是唯一没有遭到阿勒坦汗打击,且管辖着整个卫拉特的部落。和硕特部未能组织有效抵抗,首领哈尼诺延洪郭尔被击杀。这除了阿巴岱汗实力强大的因素外,也与卫拉特内部仍没有形成有效的防御机制有关。即此时的卫拉特虽然被统一管辖,但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致性或联合机制。另一方面,这种统一的管辖,给以后卫拉特真正的联合创造了条件。

继苏布岱汗之后继续对卫拉特进行征讨的是赉瑚尔汗(layiqur qaan1562-?)。他是森札札赉尔的长子阿什海之孙。赉瑚尔汗的长子素巴第后来成为喀尔喀第一位萨克图汗。根据史料,赉瑚尔汗成功地征服了卫拉特人。帕拉斯在《蒙古历史资料汇编》中记载:在多次战争中,卫拉特诸部败北,蒙古赉瑚尔汗占了上风,卫拉特诸部不得不承认蒙古汗的统治地位,并不得不向他纳贡赋税。 [32]卫拉特承认赉瑚尔汗统治地位的年代不很清楚。根据《乌巴什浑台吉传说》(ubasi qung tayiji-yin domoγ),赉瑚尔汗是渡过额尔齐斯河下游玛尼图渡口到达叶密立(emil)河岸的一个叫夏剌胡鲁孙(sira qulusun)的地方,与四卫拉特对阵时达成了停战和约。[33]五世达赖《西藏王臣记》(Bod kyi deb ther dpyid kyi rgyal mo’i glu dbyangs)提到了和硕特部顾实汗独身前往与喀尔喀人进行和谈并取得成功,受到喀尔喀首领和宣教高僧们的嘉奖,被授予大顾实称号一事。[34]从益希班觉《如意宝树》(dpag bsam ljon bzang)年表中可知道这是1606年的事。[35]从和解的结果上看,这与夏剌胡鲁孙和约应该是同一件事。[36]从喀尔喀方面的满意度看,卫拉特可能做出了较大的让步。这与卫拉特诸部不得不承认蒙古汗的统治地位一致。可以认为,卫拉特承认赉瑚尔汗统领的时间也应是在1606年。 

这次的合约,是卫拉特历史上的一大事件。自阿巴岱汗开始,喀尔喀多次发兵攻击卫拉特,卫拉特始终十分被动。而到此时,即使喀尔喀同意与卫拉特达成和解,说明卫拉特已有了一定的展开对外交涉的力量。但喀尔喀仍处在强盛时期,卫拉特承认向赉瑚尔汗纳贡赋税是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即使是这样的妥协,对卫拉特来说也是个重大的转折。史料并没有像阿勒坦汗和阿巴岱汗时期的战争那样提及卫拉特的某个具体部落,表明与喀尔喀交涉的不再是某一个部落。这就意味着卫拉特内部已趋于合作或联合。顾实汗的出面调解,也在暗示和硕特部已开始发挥其在卫拉特诸部中的主导作用。 

赉瑚尔汗在1606年的合约之后不久死去,根据一部1608年的白桦法典前文中出现其名字,他可能在这一年左右去世。卫拉特自然也就废除了喀尔喀的宗主权。1608年左右,赉瑚尔汗的弟弟图们达拉岱青之子硕垒乌巴什(šoloi ubasi,1567-1623)开始了对卫拉特的征服。硕垒乌巴什在蒙古文史料中经常以乌巴什浑台吉ubasi qung tayiji)之称号出现,而俄罗斯档案文书中称其为阿勒坦汗Алтын царь),后又有两代称此称号。第二代的穆赫尔玛吉克(muqur majiγ,又称俄木布额尔德尼ombu erdeni)在给俄罗斯的书信中自称“altan nom-un kürdün-i orčiγuγči erdeni qaγan(转动金法轮额尔德尼汗)[37],显然仿效了土默特阿勒坦汗的称号čakarvarti altan nom-un qaγan(察克喇瓦尔第(转轮)阿拉坦法王。实际上赉瑚尔汗原是隶属喀尔喀右翼萨克图汗的一个部落首领而已,对喀尔喀七部并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因而他的阿勒坦汗称号可能是对卫拉特的宗主权而言的。1620年,以绰尔斯部哈剌忽喇和土尔扈特部墨尔根特穆纳为首的卫拉特联军向硕垒乌巴什发动反击。硕垒乌巴什成功击溃此次进攻并迫使众卫拉特向伊希姆(ishim)及托博尔(tobol)河上游和额尔齐斯河下游及鄂毕(ob)河附近转移。[38] 1623年,硕垒乌巴什联合乌梁海(uriyangqai)部首领赛因玛吉克,发兵八万,出杭爱山之哈剌布拉克,欲在额尔齐斯河玛尼图渡口附近突袭卫拉特。然而卫拉特三万六千人早已严阵以待,硕垒乌巴什兵败身死。描绘这一战争的是著名的《乌巴什浑台吉传说》。硕垒乌巴什子第二代阿拉坦汗穆赫尔玛吉克率大军前来复仇,掳掠财物无数。卫拉特全体首领遂商讨对策,用辉特部额斯勒拜赛因卡(eselbei-yin sayin ka)之计,以臣服纳贡为名暗藏五千勇士于箱内,使两千五百骆驼驮往喀尔喀。兵至,活捉穆赫尔玛吉克,迫使其许下世世代代不再攻击卫拉特的诺言。[39]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卫拉特与喀尔喀战争至此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1606年缔结停战和约以后的卫拉特的一些变化。在1606年所出现的合作或联合态势以及和硕特的主导作用,1610年代中更趋明朗和突出了。卫拉特史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噶班沙喇布著《四卫拉特史》记:

 

拜巴噶斯从查罕诺敏汗那里听取了有情器世间坏灭的道理,心生无常之根,决心出家当一名学僧(比丘)。那时,卫拉特人的缰绳掌握在拜巴噶斯的手中。众蒙古[诺颜]说:他独自一人当学僧福分大?抑或我们各家出一子当学僧福分大?让查罕诺敏汗选择。当回答是众人福分大时,达赖太师一子,哈喇忽喇一子,额尔勒克罗布藏一子,拜巴噶斯认胡图克图为子,昆都仑乌巴什一子,楚瑚尔一子,替拜巴噶斯当了学僧……[40]

 

同样的内容在巴图尔·乌巴什·图们所著《四卫拉特史》中也能看到。[41]拜巴噶斯认胡图克图为义子,此胡图克图即卫拉特著名高僧咱雅班迪达(zay-a bandida)。他的个人传记证实了这一史实发生在1616年。《咱雅班迪达传》(rabjimba zay-a bandida-yin tuγuji saran-u gerel kemegdekü orusiba称:

 

活佛(咱雅班迪达)转世于土猪年(1599)。以车臣汗之父诺颜拜巴噶斯巴图尔为首的四卫拉特全体诺颜许愿说:各自送一子弟当学僧(班第)吧。于是,其他诺颜们送子做学僧时,拜巴噶斯巴图尔诺颜说:替我儿子当学僧吧!就这样,十七岁(1616)时,从曼殊室利胡图克图处受戒,当了学僧。[42] 

 

    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卫拉特的一些变化

 

(一)卫拉特已有了共同的统帅,即联盟长。

《四卫拉特史》那时,卫拉特人的缰绳掌握在拜巴噶斯的手中,表明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已是卫拉特的统领。拜巴噶斯除具有台吉诺颜等一般性称呼和表示其勇敢的巴图尔称号之外又被称作。但人们习惯称其为拜巴噶斯巴图尔,表示他在战争等方面具有的才能或勇敢。[43] 

根据乾隆《蒙古回部王公表伝》巻八十一、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巻九等记载,和硕特首领任卫拉特汗是从拜巴噶斯祖父博贝密尔咱开始的。博贝密尔咱之后其子哈尼诺颜洪果尔,即拜巴噶斯之父继任。和硕特享有汗位及其继承权,可能有以下的特殊条件和背景。

首先,卫拉特各部当中和硕特实力为最强。据《乌巴什浑台吉传说》,约在1623年发生的与喀尔喀部的战役中,卫拉特各部所参加的兵力分别为都尔伯特两千人,辉特四千人,准噶尔六千人,土尔扈特八千人,和硕特一万六千人。[44]和硕特与卫拉特其它部落间的实力差距如此之大,与其未受土默特阿勒坦汗的攻击有关。当卫拉特共同建立同盟关系时,相对强大的和硕特便自然居于核心位置。

其次,最初的汗位,可能与阿勒坦汗经营卫拉特的策略有关。如前所述,哈尼诺颜洪果尔是在1583-1589年间被阿巴岱汗所杀,因而其父博贝密尔咱称卫拉特汗的时间应该在稍早的1580年代以前的一段时间。而这一段时期是卫拉特屈从于阿勒坦汗的征服,被分封给布达失力的时期。因此卫拉特不可能自立其统领,博贝密尔咱更不可能自封号。很显然,博贝密尔咱的汗位,只能由阿勒坦汗任命。很可能是在1568年,阿勒坦汗将卫拉特宗主权交给其幼子布达失力时,从卫拉特诸部首领中选一人为卫拉特统领,此人便是和硕特部首领博贝密尔咱。因为博贝密尔咱为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后裔,与阿勒坦汗同出成吉思汗血统,姓孛儿只斤(borjigin)氏。阿勒坦汗选择一个与其血缘相同的首领来象征其权威和协助布达失力统领卫拉特,既合情合理,又完全吻合史实时间。这也是《蒙古回部王公表伝》等汉文史籍之所以称博贝密尔咱、始称卫拉特汗的理由。这自然也说明了阿勒坦汗征服卫拉特时,为什么唯独和硕特部没有受到打击的原因。但是,卫拉特诸部似乎并没有承认博贝密尔咱的统领者地位,因为在卫拉特史料中不见博贝密尔咱被称作 “的记载。  

哈尼诺颜洪果尔继承了其父亲的卫拉特汗位,可能也受了阿勒坦汗方面的任命和支持。卫拉特史料中诺颜洪果尔noyon xongγor)、和硕特汗洪果尔qosiγud qaγan qongγor)、汗诺颜洪果尔xān noyon xongγor)等不同称号交替出现。因为他和他父亲一样都是东蒙古的代理人,所以最初也没有被卫拉特所认可,只被称作诺颜洪果尔和硕特汗洪果尔等。但,阿勒坦汗势力对卫拉特的控制结束后,喀尔喀部阿巴岱汗把整个卫拉特当作征服目标,和硕特也成为其攻击的对象,因而哈尼诺颜洪果尔也抵抗了喀尔喀部的征讨。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这一冲突持续了多久,哈尼诺颜洪果尔最终死在了沙场。他抵抗喀尔喀的举动无疑与其它众多卫拉特部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卫拉特诸部认可了他,始称他汗诺颜洪果尔。他是自也先以来第一位得到卫拉特诸部公认的汗王,也是卫拉特开始结成同盟的象征,而他的继承者拜巴噶斯被称为第二位四卫拉特汗。《蒙古溯源史》(mongγol-un uγ eki-yin teüke  明确记载:

 

四卫拉特选举第二次即位人时,经全体蒙古台吉商讨,诺颜洪果尔之子拜巴噶斯者被推举为四卫拉特汗,并以拜巴噶斯诺颜呼图克图著称。[45]

 

    与其父亲和祖父不同,拜巴噶斯是全体卫拉特台吉共同推举的第一个汗诺颜,是卫拉特联盟的盟长。虽然汗的权威只限于组织和协调各部落的合作和安全保障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但能够保持部落联盟的稳定,与掌握缰绳的汗作用实无大别。    

 

(二)已组成了诸多部落参与的四卫拉特军事联盟。  

在代替拜巴噶斯送一子当学僧这件事情上,各部首领采取了一致行动,表现出了空前的凝聚力,表明卫拉特诸部已经结成联合。根据《蒙古古史明鉴》(Mongγol nutuγ-un uridaqi-ača ekilegsen toil bičig),送子当学僧的卫拉特各部首领人数达三十二位。[46]据《咱雅班迪达传》记载,这次的行动包括了四卫拉特全体诺颜,无疑涵盖了卫拉特大小众多部落的首领。值得注意的是史料共称他们为四卫拉特。噶班沙喇布《四卫拉特史》、《蒙古古史明鉴》等只记录了其中的核心部落的首领名字。我们发现他们属如下几个较大部落: 

 

和硕特:拜巴噶斯、顾实汗、都尔固奇(昆都仑乌巴什)、楚瑚尔台吉

绰尔斯(准噶尔):哈喇忽喇、巴图尔洪台击、麦尔根岱青

土尔扈特:和额尔勒克、罗布藏、麦尔根特木讷

都尔伯特:达赖太师、苏勒丹太师、苏木尔太师

 

史籍提到四卫拉特联盟时,只记录主要部落及其首领早已成为惯例。《咱雅班迪达传》也记载,构成四卫拉特的是以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都尔伯特、准噶尔、辉特为首的诸部落。[47]可见,四卫拉特实际上包括了参加联合的所有成员,而不仅仅是四个部落。

关于四卫拉特联盟的性质,1616年被派遣到卫拉特的俄国使者托米尔科·彼得罗夫和伊凡·库尼也称四个主要台吉因作战联合起来,兵力达一万人 [48]所谓四个主要台吉,应该是统领四卫拉特的上述主要首领。因作战联合起来,反映了四卫拉特联盟的军事联合性质。军事联盟的目的,无疑是要对抗来自喀尔喀的压力。1637年,在四卫拉特联盟向青海、西藏的军事扩张的行动中,其军事组织性质体现得尤为清楚。据《和额尔勒克史》(qo örlüg-ün teüke)记载,当时的军事阵营中和硕特为中央军,额鲁特(绰尔斯或准噶尔同)为左翼军,土尔扈特为右翼军,都尔伯特和辉特为后卫军,[49]而巴噶图特、巴尔呼、不里雅惕等较小的其它部落被编入各个军事阵营里。这就是四卫拉特的真正含义,即众多部落构成的四个军事阵营。而1616年是四卫拉特军事联盟举行集会的一次重要年份。这一次的集会甚至吸引了失必儿汗国库楚姆汗的伊希姆王子。[50]因为自1581年以来,失必儿汗国屡次被俄罗斯侵略,库楚姆汗向南方溃逃,求援于卫拉特。除了与喀尔喀抗衡的目的外,俄罗斯向东方扩张所带来的压力也是卫拉特不得不加强军事联盟的重要原因。

 

(三)卫拉特联盟有了共同的法律。

巴图尔·乌巴什·图们1819年所著《四卫拉特史》记载:

 

自《大法典》(yeke čaγaji-yin bičig)刊布以来,至今之己卯年,已是二百有二年。[51]

 

从已卯年(1819)算起,二百零二年前应是1617年,说明卫拉特曾在这一年制定了《大法典》。制定和颁布法典,必定要进行部落首领的集会,蒙古语称蔟固儿干(čiγulγan)。这年与上述诸首领商讨送子当学僧的1616年的集会只相差一年。一般情况下,连续两年举行集会的可能性不大。这两次的集会,可能是同一次集会。也就是说,在1616年的集会上,卫拉特联盟就制定了其共同遵循的法典。这一法典文献没有留存至今,对其具体内容我们无从知晓,但它无疑会成为1640年卫拉特与喀尔喀共同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mongγol-oyirad-un čaγaja-yin bičig)的基础。军事协助等军律条例是《蒙古·卫拉特法典》的重要内容,[52]也是喀尔喀与卫拉特达成和解并建立同盟关系的重要基础。如果这一内容或形式来自1616年的《大法典》,那么《大法典》也是一部军事色彩很浓的法典,可表明四卫拉特联盟的军事联合性质。《大法典》的制定,标志着卫拉特联盟的完全形成和成熟,堪称四卫拉特联盟形成过程的里程碑。

1616年以后,卫拉特的对外战争已不再是某一部落单独的行动,而是联合力量的战争,因而其势力已大大加强,开始了主动对喀尔喀的进攻。如前所述,经几次较量之后,1623年消灭了喀尔喀部阿勒坦汗硕垒乌巴什;又突袭喀尔喀,活捉了穆赫尔玛吉克,迫使他许下永不再侵犯卫拉特的诺言,结束了卫拉特与喀尔喀之间长久的战争。不久,卫拉特和喀尔喀结成同盟。1640年,共同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以巩固这一关系,并在1643年联合对哈萨克进行了征战。四卫拉特联盟在打败喀尔喀,达到军事联盟的主要目的之后,仍然继续保留联合体制。但因家族过于集中所造成的领地狭小、家产(ömči)分配迟缓等联合所引起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了家族或部落间的对立,内部战争一触即发,联盟的分散和分立在所难免。1628年左右,右翼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额尔勒克首先率领其部,向西分散到了西伯利亚草原,最后到达伏尔加河沿岸。在本土,和硕特内部的家产争斗,造成了四卫拉特联盟严重的混乱,拜巴噶斯汗被兄弟杀害。虽然对西方的哈萨克额什木汗和北方的俄罗斯的塔拉、秋明等进行过一些掠夺战争,但无济于维持联盟的稳定和解决联盟内的矛盾。在这种状况下,以和硕特部顾实汗和绰尔斯部巴图尔洪台吉等为首的四卫拉特联盟决定向南扩张,寻找新的土地来解决矛盾。于是在1636-1637年间,四卫拉特联盟向土默特的统治已经衰退的青海、西藏扩张,通过占领并向这些地区分散部分部落,使卫拉特日益激化的内部矛盾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综上所述,卫拉特在元朝灭亡之后与东蒙古势力的抗衡过程中曾有过短暂的联盟,但被脱欢和也先的统一所取代。也先之后直到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征讨之前,卫拉特诸部处于各自独立的分散时期。阿勒坦汗征服卫拉特并纳入东蒙古右翼万户组织之内,使分散状态的卫拉特再次归并于统一的管辖之下。阿勒坦汗任命和硕特首领为统领者,为以后的和硕特首领担任四卫拉特联盟长奠定了基础。阿勒坦汗之后,在16世纪80年代末,喀尔喀部开始了对卫拉特的征服和统治。喀尔喀的打击促使了卫拉特军事联盟的结成。1606年左右,以和硕特部为中心的联盟已经具备一定的力量,而1616年共同制定《大法典》,则标志着四卫拉特联盟的完全形成。所以,16世纪80年代以前并不存在四卫拉特联盟。对抗来自喀尔喀部的攻击,是卫拉特诸部缔结军事联盟的根本原因,也是确定四卫拉特联盟形成时间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