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历史地理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从生态文明角度看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发布日期:2019-05-04 原文刊于:

    大运河的主要任务是征收民间的租赋漕粮以及各地土特名产,通过运河向各地传达军政命令,向边区输送军用物资等,使朝廷对内能维持正常的政务运行,对外能防御外敌的入侵,同时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但是,全面认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还应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考察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大运河通运效率并不十分理想

  由于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上运河的通运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如隋唐时期著名的通济渠以黄河为水源,引河水口每年都要疏浚,春开秋闭,“终岁漕运,止得半载”。再如京杭大运河,其工程的最艰巨处在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会通河沿泰山山脉的西缘呈南北走向,全长七八百里,地势是中间隆起,向两端倾斜。运河通航必须按地势,沿运设置船闸,分段启闭,递相灌输,才能通航。元时全河有26座船闸,明代增至43闸,清代近50闸,故会通河又称闸河。闸与闸之间远的有数十里,近的也有数里。当时没有现代的通信设备,上下水闸的启闭须视水位高低而定,全靠人马往来,鸣锣呼告,十分辛苦。唯得“蓄泄得宜,启闭有方”,才可安全通行。如果启闭不时,放水过缓,则使船队搁浅;放水过急,则使船队一冲而下,船覆人亡。再说由于水源不足、地势高下,过闸均需牵挽,过船十分艰难,每过一船,需夫四五百名,鸣金呼号而过,一日过船不过一二十只,至多三四十只,以致在济宁城下粮船经常聚积至数百或千余艘,等待过闸。民间往来客商船往往要坐待一月,让漕船过尽,方可启程。大运河上的商品流通,并不是靠大规模商帮的运输,主要是政府允许漕船船工、役夫携带一定数量的南方土特产(部分可“免征税钞”),随船北上沿途销售,回空时可携带大量北方的土特产品,南下贩运。故而大运河的商品流通不能从近代物流意义上去理解。

    众所周知,运河作为人工的水运通道,为保证通运时一定的水量,两岸必须筑堤。随着来水中泥沙的沉积,日久便形成地上悬河。如宋代熙宁年间,汴河从开封至雍丘(今杞县)、襄邑一段,河底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4米),“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这就使得在黄淮平原上出现一条横贯东西的土墙,两岸的河流无法流入,潴积成许多陂塘,雨季沥水无法排泄,遂成沮洳卑湿,土壤盐碱化严重。元明清时代,黄河东南流经开封、徐州至淮阴合淮入海。徐州至淮阴段黄河也是运河。明代在今安徽的凤阳和泗州(今已沦入洪泽湖内)有朱元璋的皇陵和祖陵,徐州至淮阴段黄河南决会冲毁皇陵和祖陵,北决会冲毁山东运河。因此明一代千方百计要将黄河维持在徐淮一线上,迫使黄河不断地南北决口,河患连年。清代虽无皇祖陵之忌,但维持徐淮一线的意图是一样的。所以,明清两代治黄即是治运。京杭大运河全线筑堤后,如同一道地上长城屹立在东部平原,运西的河流只有两处出路,黄河以北诸水汇于天津入海,黄河以南诸水汇于黄淮交汇口淮阴一带入海。所以,明清以来海河平原洪涝灾害不断,受害最深的要属鲁西南平原,此地南面有高于运河的黄河拦阻,北面有狭窄的卫河约束,东面则为会通河堤所挡。这一地区的沥水宣泄存在很大困难。每遇暴雨季节,黄运并涨,河溢湖满,洪水到处汹涌洄荡,日久土壤严重碱化,至今淮北、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仍是黄淮间经济较落后、贫困的地区。

  航运与农业灌溉矛盾突出

  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是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的命脉是水,而运河所需要的也是水,这就使航运与灌溉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曾在河北西南部广开水田,引滏、漳等水灌溉太行山东麓大部分农田,成效显著。可是,滏、漳等水原为御河水源,被截拦灌溉后,“御河浅涩,盐运不通”。于是政府下令将引水渠道堵塞,使滏、漳水全归御河,这一带水田由此衰落。清代卫河沿线的农业,也因政府规定“务使卫水涓滴不至旁泄”,只能种植一些耐旱作物。最突出的是山东的会通河,此河全赖鲁中山地的各泉为源,先后截拦入运的泉水有四百多眼,最多时达六百多眼。因为沿运设置了多个人工湖泊作为水柜(水库),需不时将汶泗流域的各泉引纳入湖蓄积,以备漕运通过时放水入运,所以在非漕船通过的时间里也严禁引用河湖灌溉。山东南部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唐时今峄县一带农田灌溉很发达,“青徐水利莫与为匹”。元大德时,峄县的学正还说这里的“泉水散漫四邻,灌溉稻田无虑万顷,民受其利”。可是到了明朝,由于严禁引用泉水,农民无法耕种,致使人口大批逃亡,“常数十里无炊烟”,“一望荒落”。

  今天指出历史上大运河的负面影响,并非要论其功过、苛责古人,因为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别无选择的必然产物。我们的目的无非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进行考察,真正地全面理解运河的历史作用,并为今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邹逸麟,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4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