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先秦史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尚书·皋陶谟》“九德”释义

发布日期:2018-12-28 原文刊于:《皋陶与六安》

  刘义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皋陶谟》在今古文《尚书》中均有,其开篇即言“曰若稽古”,为后人追记之意甚明。然古文《尚书》自“帝曰:来,禹!汝亦昌言”以下另分一篇,名之《益稷》,《今文尚书》则合而为一。据《书序》“皋陶施厥谋”,可知该篇首在突出皋陶施政之谋略。

  皋陶之谋的核心在于施政者应“行有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九德”共十八字,分为九组,均用“而”连接,句式相同。每组上下两字关系如何?“而”字起什么作用?对于正确理解“九德”的含义以及皋陶的政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尚书正义》引郑玄注说:“凡人之性有异,有其上者不必有下,有其下者不必有上,上下相协,乃成其德。”孔颖达疏认为:“是言上下以相对,各令以相对,兼而有之,乃为一德。此二者虽是本性,亦可以长短自矫。”郑注、孔疏以每组两字上下相协、长短自矫合为一德,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将上下两字视为对等的关系则不够准确。“九德”每组上下字均用“而”连接,孙星衍认为:“凡而字当读为能。《吕览·士容》篇云:‘柔而坚,虚而实。’《淮南·原道》篇云:‘行柔而刚,用弱能强。’高诱注云:‘而,能也。’”按孙氏此处解释和举例不够恰当,《淮南子·原道训》中“行柔而刚,用弱能强”蕴含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有以柔克刚、弱变强之意,即“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九德”之“而”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不能单纯理解为“能”。“九德”每组以上字为主,下字进行矫正。下字是对上字的补充,非上字能转化为下字或战胜下字的关系。孙氏强行比附,失於考索。

  “宽而栗”, 孔传:“性宽弘而能庄栗。”孔颖达疏:“宽弘者失於缓慢,故性宽弘而能矜庄严栗,乃成一德。”郑玄注:“宽谓度量宽弘。”宽为宽弘之意,但孔传与孔疏以矜庄严栗解释栗则不确。俞樾《群经平议·卷三》认为:“此栗字疑非战栗之谓,栗犹秩也。《诗·良耜》篇‘积之栗栗’,《说文》引作‘䆅之秩秩’。哀二年《公羊传》‘战于栗’,《释文》曰:‘一本作秩’,是栗与秩古通用。宽而栗犹宽而秩也,言宽大而条理秩然也。《尔雅·释训》曰:‘条条、秩秩,智也。’是其义也。《礼记·表记》篇‘宽而有辨’,郑注曰:‘辨,别也。犹宽而栗也。’则郑君以‘宽而栗’为宽而有辨别得其旨矣。”俞樾所论甚是。栗、秩上古均为质部,来母、定母旁钮双声,栗为秩之通假,‘宽而栗’应为“宽而秩”,盖宽弘过了容易不辨条理,宽弘却有辨别才能成其一德。

  “柔而立”,孔传:“和柔而能立事。”蔡沈注:“柔顺而植立也。”金履祥说:“柔者易弱,柔而卓立则为德。”郑玄注:“柔谓性行和柔。”孔传释柔为和柔是正确的,但将立释为立事则失于具体。蔡沈和金履祥的解释仍停留在字面上。《说文》木部:“柔,木曲直也。从木,矛声。”段玉裁注:“《洪范》曰:‘木曰曲直。’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按曲直应指直可弯曲的属性,木直可曲为柔。寓意于人,即指人可曲己以和众。但真正的德绝非一味附和,而是坚守自己直的一面,即《论语》所谓“和而不同”。“柔而立”是指和柔却有主见。

  “愿而恭”,孔传:“悫愿而恭恪。”孔疏:“愿者,悫谨良善之名。谨愿者失於迟钝,貌或不恭,故悫愿而能恭恪,乃为德。” 郑玄注:“愿为容貌恭正。”《说文》心部:“愿,谨也。”《说文》心部:“悫,谨也。”《汉书·邓通传》:“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商君书·定分》:“名分定,则大轴贞信,民皆愿悫,而各自治也。” 可知,愿为悫谨、质朴之意。愿谨之人由于朴素、谨厚而往往失于礼仪,即孙星衍疏所谓“愿悫无文”。段玉裁说:“愿而恭,《夏本纪》作共,疑本纪是也。谨愿人多不能供办,能治人多不能敬慎,德与才不能互兼也。”按:“共”与“恭”通,此应为恭恪讲,段说不确,应从孔疏。

  “乱而敬”,孔传:“乱,治也。治而能谨敬。”孔疏:“有能治者,谓才高于人也,堪拨烦理剧者也。负才轻物,人之常性,故有治而能谨敬,乃为德也。” 郑注:“乱为刚柔治理。”《尔雅·释诂》:“乱,治也。”《说文》乙部:“乱,治也。”“乱而敬”,《史记》作“治而敬”,是用训诂字。《论语·泰伯》:“予有乱臣十人。”乱谓治,善治者必才能高绝,易恃才傲物。《说文》茍部:“敬,肃也。”《说文》�部:“肃,持事振敬也。从�在�上,战战兢兢也。”《诗经·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见,敬为敬慎之意。才能高绝却又敬慎,方成一德。

  “扰而毅”,孔传:“扰,顺也。致果为毅。”孔疏:“《周礼·太宰》云:‘以扰万民。’郑玄云:‘扰,犹驯也。’《司徒》云:‘安扰邦国。’郑云:‘扰亦安也。’扰是安驯之意,故为顺也。‘致果为毅’,宣二年《左传》文。彼文以杀敌为果。致果为毅,谓能致果敢杀敌之心,是为强毅也。和顺者失於不断,故顺而能决,乃为德也。” 郑注:“扰谓事理扰顺。”按孔疏所说为是,“扰而毅”即和顺却又决断。

  “直而温”,孔传:“行正直而气温和。”孔疏:“正直而能温和也。” 郑注:“直谓身行正直。”直乃正直之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汉书·张敞传》:“今朝廷不闻直声。”直者失於气盛,反而不易被人接受,正直而温和才会更有说服力。

  “简而廉”,孔传:“性简大而有廉隅。”孔疏:“简者,宽大率略之名。志远者遗近,务大者轻细,弘大者失於不谨细行,不修廉隅,故简大而有廉隅,乃为德也。” 郑注:“简谓气量凝简。”俞樾《群经平议·卷三》:“《礼记·中庸》篇:‘简而文,温而理。’郑注曰:‘犹简而辨,直而温也。’然则此经廉字郑读为辨,言‘虽简约而有分别也’。《论语·阳货》篇‘古之矜也廉’,郑注曰:‘鲁读廉为贬。’《礼记·玉藻》篇‘立容辨卑’,郑注曰:‘辨读贬。’廉、辨竝可读为贬,是其声相近也,故郑读此经廉字为辨。凡人惟过于简约则无等威,易於无别,《书》曰‘简而廉’、《礼》曰‘简而文’,其意一也。郑说洵长于枚矣。”按上古贬为谈部,辨为元部,谈元通转,贬、辨旁钮双声,二者音近可信。廉、贬虽同为谈部,但廉为来钮,贬为帮钮,相距较远,应不可通。但郑玄明言‘鲁读廉为贬’是根据鲁方音,按当时标准语,廉、贬应不同音。同理,郑玄读廉字为辨亦是根据鲁方音,在标准音中,廉、辨音近无从证明。且“九德”中,前既已言“宽而栗”,意为宽而有辨,此处“简儿廉”再通为“简而辨”则意重复。廉字,可释为察。《管子·正世》:“过在下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尹知章注:“廉,察也。”由此观之,廉与辨意义相近。“简而廉”,即简大却有察。

“刚而塞”,孔传:“刚断而实塞。”孔疏:“塞训实也。刚而能断,失於空踈,必性刚正而内充实,乃为德也。”郑注:“刚谓事理刚断。”《史记》直接用训诂字,作“刚而实”。蔡沈注:“刚健而笃实也。”俞樾《群经平议》说:“刚而能断安见必失之空疏?《正义》所说非也。塞当读为思,《尧典》篇‘钦明文思’,今文《尚书》作塞,《正义》引郑注曰:‘虑深通敏谓之思。’此古文说也。《后汉书·郅恽传》注引郑注《尚书考灵耀》曰:‘道德纯备谓之塞。’此今文说也。是郑君各依本字为说。《释文》引马融曰:‘道德纯备谓之思。’则以今文塞字之意为古文思字之意矣。说详段氏《撰异》。盖思、塞双声,故意得相通。《尧典》思字 马以塞字读之,然则《皋陶谟》塞字亦可以思字读之。刚而塞者,刚而思也。刚断之人恐或不能审思,则失之于不当断而断者多矣,故必刚而思乃为德也。”按以上诸说均未得其旨。《说文》刀部:“刚,彊断也。”刚断的解释大约由此而来。此处指刚的品质,而无关断意。刚有坚硬的意思,坚硬者内部必充盈,如金石。塞,甲骨文作,从宀、从二工、从廾,像人用双手把东西塞进房子之形,填塞之意。战国文字在其下又加土作意符,因古代多用土来填塞事物。这里塞用的本义,即填塞。刚者坚硬,坚者充盈,充盈为实,无法填充。刚强而能填充,是谓能容。“刚而塞”,即刚强却能有容。

  “彊而义”,彊同强。郑玄注:“强谓性行坚强。”孔传:“无所屈挠,动必合义。”孔疏:“强直自立,无所屈挠。或任情违理,失於事宜。动合道义,乃为德也。”蔡传:“强勇而好义也。”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义 ,善也。性发彊而又良善也。《大雅·文王》篇‘宣昭义问’,毛传曰:‘义,善也’。……昭元年《左传》曰:‘不义而强,其毙必速。’云‘彊而合义’,则九德皆当合义,非独彊也。且如传说,则经文义字上须加合字,而其义始明矣。”按义有善的意思是对的,但此处用善来解释彊字则失於空泛。义,繁体作義,《說文》我部:“己之威仪也。”義从我、羊,本义指军队仪容美善。军队、士兵队列严整,必按一定规矩、命令而动静,必须合乎规则。引申开来,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强者好仗力而行,易失之理屈,强大却合乎正义才是美德。由此来看,孔传、孔疏的理解较王引之为胜。

  皋陶的“九德”理论为士人官吏树立了理想的修身标准,并对中国传统社会德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左传·庄公八年》引《夏书》曰:“皋陶迈种德。”斯之谓也。

  (原文载于《皋陶与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