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专门史>>文化史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赵孟頫《幽篁戴胜图》的文人气节

发布日期:2020-01-10 原文刊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刘永霞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他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代孙。他擅长诗文、书法、音律、鉴赏等等,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尤其特长书画,曾开元朝一代的绘画新风,提倡“书画同源”,而被誉为“元人冠冕”。赵孟頫的小楷堪称一绝,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为宋代皇室后裔,他既有对故国江山的眷恋情怀,也有“学而优则仕”的治世抱负,大体上,可以把他的人生分为这几个阶段:第一、(宋亡前)青少年时期在官宦家庭的勤学苦读时期;第二、(宋亡前)从十四岁开始做司户参军的宦途阶段;第三、从32直至65岁时的入仕元廷阶段;第四、因病归乡直至去世的阶段。赵孟頫在元代朝廷做过不少官,如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但他并不是皇帝的近臣与重臣,可见,他的仕途也是颇为波折。所幸,赵孟頫非常明智,他虽然耿直言事,但还善于观察官场权势变化,能够审时度势,因而得以免祸而比较专注地在书画方面练就了很高的造诣。

中国古代的很多书画家同时都是官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让自己处于一种进退有余的境地,晋升顺利则可为官,官场失意则可退习文艺。这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态度,而在赵孟頫身上表现得尤为典型。当赵孟頫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元帝身边的近臣时,他并不忧心,而是更勤奋于书画。当然,赵孟頫从小就喜欢书法,是多种因素促成了他“书画大家”的显赫地位。赵孟頫的书画思想突破了陈规,他提倡“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将书法引入绘画,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之后,中国的文人画便将“书画同源”标榜为中国画的基本原则。

赵孟頫的绘画题材相当广泛,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方面都建树甚多。他的弟子也很多,如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了赵孟頫的书画思想与技法。赵孟頫的传世书法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但他的传世绘画较少,有《鹊华秋色》(1295年)、《重江叠嶂图》(1303年)、《秋郊饮马》(1312年)等等。而本文所要赏析的《幽篁戴胜图》,则是赵孟頫花鸟画中别有风韵的一幅佳作。《幽篁戴胜图》想要表达什么呢?此画有什么殊胜之处?下面做一分析。

 

 

              一、“幽篁”、“戴胜”的文化象征意义

 

 

 

 

 

         《幽篁戴胜图》局部

 

幽篁戴胜图》为绢本设色,纵25.4厘米,横36.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图的画面由一只鸟和一棵竹构成,竹子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题材,那么,竹子为什么要和一只外貌甚是奇特的鸟搭配在一起呢?所以,我们得首先从“幽篁”与“戴胜”的含义说起。“篁”是指竹林、竹子,“幽篁”即幽深而繁盛的竹林。文人画中的竹子是个传统的题材,竹子的虚中、正直之性甚至成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品格。“幽篁”一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早在屈原的《九歌•山鬼》里就出现了“幽篁”一词: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这里的“幽篁”就指幽深而不见天日的竹林。屈原是一个治国良臣,他的故事人尽皆知。他由于直率劝谏楚王而被多次流放,最终由于绝望而投江自杀。屈

原正是由于报国无门,便怀着一颗忠君爱国的心,写下了很多的幽愤之诗。如“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就寓意着自己处于幽深不见天日的竹林深处,还心心念念盼望着能与君王相会的忧愤情思。赵孟頫的经历多少与屈原也有些相似,他也身历了亡国的彻骨之痛,后来隐居在民间过着平凡的生活,如同鸟入“幽篁”栖息一样,但他忘不了故国山河,因而经常用书画聊寄愁思。

竹林能给人幽静、清凉的感觉,是很多士大夫心身向往之处。得势时可在竹林平复燥热的心绪,失势时可在竹林细思前事对错,一意静心疗伤。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清凉至极的苍翠竹林恰恰是中国士大夫无比温暖的精神港湾。而唐人王维的“竹里馆”一诗则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与修心的感觉: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1]

 

王维不仅被称为“诗佛”,而且还是个著名的书画家,号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他一生虽然很多时候都在做官,但他喜欢参佛悟道,四十多岁时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而写了很多诸如“竹里馆”之类题材的诗歌。这首诗出现了“幽篁”、“琴”、“深林”与“明月”的物象,而“深林”指的就是“幽篁”,即竹林。静谧的月光洒向丛丛竹林,琴曲诉说着内心的所有,纵然孤寂,何妨享受这种“天人同境”的美景呢?“幽篁”成了王维“安居”身心的佳域。

虽然“幽篁”一词直接出现在古诗里的频率并不高,但写竹林的诗确是不胜枚举。如宋代著名词人姜夔在“暗香”一词中所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2]

 

这里出现了“竹外疏花”,只有竹林会觉得很冷清,于是诗人配上了些“疏花”,便有了温暖和花香。姜夔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孤傲诗人,一生没做过官,确在词坛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尤其擅长营造一首词的冷艳情调,且很喜欢布局冷暖两种对立色调的景物,以此来烘托人物强烈的悲喜情感。

不管是“幽篁”还是“竹林”,都是中国文人借景抒情的重要意象。那么,《幽篁戴胜图》里的“戴胜”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戴胜的外形很奇特,它的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翅膀上的羽毛有条纹状花纹。人们认为戴胜有忠贞不渝的秉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戴胜还象征着祥和、美满和快乐。有人还认为戴胜颇有仙气,其羽冠很象道士的道冠,唐代诗人贾岛曾写道:“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贾岛直接把戴胜比作是道士,可见此鸟仙风十足。不止是贾岛具有“好道情结”,赵孟頫就号为“松雪道人”,他的人生也和“道”有着很深的情缘。戴胜的冠羽就像是人的帽子,所以它很象人群中的“士大夫”,很是“冠冕堂皇”,被称为“忠贞之鸟”。又加上它能尽力尽职地照顾后代,因此很受人类青睐。《幽篁戴胜图》里的戴胜眼睛炯炯有神,安然屹立在一根繁茂的竹枝上,与竹枝相依相生,无疑具有“守护”的象征意义。

《幽篁戴胜图》是赵孟頫引“书法入画”的典型之作,竹枝与竹叶都是书法的笔道,而戴胜的羽毛则画得逼真细腻,从整体上显示了画院派画法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此外,《幽篁戴胜图》的构图也别出心裁,一棵大竹子斜插入画面,将整个画面一分为二,而一只硕大的戴胜鸟屹立在靠近竹根的枝干上,占据了纵向 三分之一的画面,因而使整个画面显得布局满而不挤,稳而有序,这跟很多花鸟画萧疏的画面结构明显不同。

 

            二、《幽篁戴胜图》与文人“秉直中正”的不屈气节

 

                         《幽篁戴胜图》

《幽篁戴胜图》是由“幽篁”和“戴胜”鸟构图而成的一幅精品花鸟画,“幽篁”即幽深的竹林,“戴胜”鸟则象征着“忠贞”与“坚守”,因而,此画从整体上表达了君子“贞静”的坚守情操。一个君子在人世中应该坚守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赵孟頫为官的一些趣事入手,来挖掘他的内在精神世界。赵孟頫在元朝至元年间曾任兵部郎中。当时有个叫王虎臣的奸臣,为泄私恨而揭发平江路总管赵全并请求任命自己去查处此事。元世祖同意了王虎臣的奏请。右丞叶李知道实情,因而奏请世祖不要派王虎臣查案,但世祖不听。赵孟頫知道叶李的奏请被否决后,意识到世祖完全是被王虎臣蒙蔽了,于是,他平心静气地对世祖说:“如赵全违法了当然应该治罪。但是,王虎臣以前在平江时,经常作奸犯科,结党营私。当时赵全得知王虎臣强买民田的事后,曾多次与虎臣争斗,因而,虎臣对他衔恨在心。如今,如果派王虎臣去查赵全,他必然陷害赵全。纵然查出了一些赵权的不法之事,人们也会怀疑其真实性。这就失了公允,大损朝廷威信。”元世祖听后一下就全明白了,随即下令改派别人查案。这表现出赵孟頫有勇有謀,敢于坚持正义又注意劝谏方法,因此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右丞叶李只知直言奏请,并没有道明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和利害所在,因而不能说服世祖。

赵孟頫坚守的是一颗“公正”之心,就如幽深茂林中的竹子,正直而挺拔,他不会因自己不是重臣就放弃一个士大夫辅佐劝谏主上的职责。叶李是皇上的重臣,但赵孟頫发现以叶李的方式并不能说服世祖,于是他点出了此事的要害和对皇上的损害,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赵孟頫是受元世祖赏识的人,但他并不是皇帝的近臣,因而言行要格外谨慎。人们通常说“字如其人”,赵孟頫的楷书圆润规整,有人就说他为人圆滑没有气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人认为赵孟頫身为宋代皇室后裔,出仕元朝就是没有气节的表现。我认为这是对赵孟頫的很大误解。赵孟頫由于具有宋皇室后代的身份,因而他在有元一代是隐藏了自己的锋芒,以避免元室的忌惮和迫害。至于“出仕”,是每个士人的处世理想和治世责任,试想一下,元代存续了八十九年,哪个士人及其祖孙三代可以不闻天下事、不食人间烟火地过一生呢?有人会说历代都有隐士,这是事实,但一个士人如果无心于任何的天下之事,便是放弃自己的责任,何谈为“人”呢。不管是何时局,士人都应尽职,生于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之时固然幸福,但乱世也可使一个人大有作为,所谓“乱世出英雄”。而且,越是在乱世,越是在人们的道德沉沦之时,就越需要士大夫们振臂奋起,传播正道,那么,我们还能讥讽赵孟頫的“出仕”吗?正如《幽篁戴胜图》所描绘的画面,无论晴雨昼夜,戴胜鸟总是守护着这片它用以栖身的竹林,相互偎依,不离不弃,这就是中国士大夫的节操。

翠竹给人以“不折不弯”的感觉,那么,赵孟頫是怎么表现这种“不弯”的气节呢?在官场中,直率行事实很容易找死,而“曲意奉承”又被正直的士大夫所不屑,因而,最好的所行之道便是恪守“中正”。在赵孟頫任集贤直学士时,曾经劝皇帝的近臣彻里揭发丞相桑哥的罪行。桑哥贪得无厌,是大元王朝的大蠡虫,许多大臣对他都是敢怒不敢言。赵孟頫知道自己不是皇帝的近臣,如果亲自奏请皇帝治罪桑哥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劝说皇帝身边的红人彻里揭发桑哥。彻里听了劝,果然参了桑哥的罪行。经过一番波折,最后,桑哥被元世祖论罪诛杀。赵孟頫与彻里合力为朝廷除了大害,他凭自己的“公心”,用自己的智慧诠释了中国士大夫在恶势力面前的“不弯”节操。

赵孟頫的书画成就是对他的人生理想的艺术诠释。他的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他的书法,王世懋则这样评价:“文敏书多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3]赵孟頫自己则强调,学习书法必须在笔法与字形两个方面同时练习,偏于任何一面都不能练成好的书法。所以说,中国的书法,其本质表现的是“道”,是一种思想的精华,品格的纯净。就汉字的结构而言,每个字都有其比较固有的规格,但在多个偏旁部首组成的一个字中,每个部分都应恰到好处地找到自己的位子,应该和谐地和其他部分成列,否则,就写不好一个整体的、有美感的汉字。正因为赵孟頫在艺术方面的诸多造诣,使得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之美,使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静正”、“尚中”、“奉公”的崇高节操。

(《南方文物》2017年第4期)

 

 

 

 

 



[1] 【清】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线装书局,2012年。

[2] 【宋】姜夔著:《姜夔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 《中国古代绘画》,伍英编著,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